摘要:青海省大通、门源两县境内大坂山隧道全长15.918公里,施工区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4211米,常年积雪,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34.5℃。眼下正是工程的最后攻坚阶段,让我们探访这些春节仍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们……
大坂山隧道是世界最长高原高铁隧道
大坂山隧道全长15.918公里,位于青海省大通、门源两县境内,施工区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4211米,常年积雪,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5℃以下,极端最低气温-34.5℃。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技术标准要求高,是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高原高铁隧道。 时针指向2014年2月2日农历大年初三一点半,兰新铁路客运专线5标段大坂山隧道项目部,室外的温度计显示零下25℃。 担任指挥长的电话仍旧响个不停,眼下正是工程的最后攻坚阶段,为了争取早日将隧道贯通,指挥长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睡个好觉了。 在高寒缺氧条件下,施工人员身体机能下降,机械设备功率降低,施工难度之高非常罕见。 2010年3月大坂山隧道开工建设以来,建设者们在莽莽高原,战严寒斗缺氧,克服交通不便、地质复杂等诸多困难,发扬“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铁兵精神”,采取标准化施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奋战高原、挥洒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节点工期的胜利。 出口正洞队长到大坂山四年没有回家过上一次春节。年过半百的队长,春节期间仍带领工人在大坂山上测量、打眼、放炮。面对隧道埋深浅、地质差,他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要亲自检查复核。 长期的过度劳累和睡眠不足加上高原缺氧,使队长的气管管径增大,时常头晕。项目领导多次劝其到西宁、北京检查治疗。每次让他多休息几天时,他总是说:“离开工地我睡不踏实。”没办法,老伴只好也来到高原照顾他,一住就是四年。 2010年毕业分配到大坂山隧道工地从事测量工作的是一个腼腆的23岁小伙子。大年初二,他仍准时扛着三脚架、棱镜等沉重的测量仪器进洞。 面对这近16公里长的“高原高铁第一长隧”,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郝吉云进行了大量摸索和实践。为了使控制点不受过往车辆干扰,他将控制点埋设在地下,并且每次都徒手捣固控制点周围的混凝土,以便查找。由于混凝土的腐蚀,他的双手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有时疼得笔都握不住。 凭着对测量工作的认真劲,几年来,他经手的测量没有出现一次失误,并且成功解决了隧道交会断面测量误差较大等问题。 春节的鞭炮声四起,人们都在举家团圆过大年。可在冰天雪地海拔3000米的大坂山上,建设者们却在与严寒缺氧进行着“拉锯战”。 “隧道通了就回家!那时我们就可以吃上一顿热乎乎的团圆饭。”项目书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