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的干阑式木构
摘要: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木框架结构房屋。遗址原为6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聚落。房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在木结构技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河姆渡遗址早期建筑为干阑式长屋,从已揭露的 ...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木框架结构房屋。遗址原为6000—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聚落。房屋建筑主要使用木材,在木结构技术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河姆渡遗址早期建筑为干阑式长屋,从已揭露的局部来看,一座长屋的不完全长度将近30米。使用木材建造这样的长屋,说明木构技术的发达,也说明木构技术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其单幢建筑纵向有达六七间以上,跨距达5-6米。底层架空用木楼板,说明当时已有“干阑”式房屋。木构件按不同用途加工成桩、柱、梁、板,并已经采用榫卯。长屋通进深约700厘米,前檐有宽约110厘米的走廊,其前沿设直棂木栏杆,地板高出地面80—100厘米,用木梯上下。地板厚约10厘米,每段长80一100厘米,都是利用废旧梁柱之类截断、劈裂改制而成,上面留有榫卯残迹。地板浮摆在地板龙骨上。桩木一般直径为8一10厘米,最大圆桩直径20厘米;方桩15×18厘米;板桩一般厚约3—5厘米,宽20—50厘米。一般桩入地60—80厘米,主要承重的大桩,入地150厘米;地板大梁跨度约310—340厘米、小梁跨度可能为130一190厘米、柱高263厘米。遗址中,地板以下堆积厚薄不均的一层稻壳、菱壳、兽骨、兽角等生活垃圾表明,该屋在使用期间可任意掀开地板,从室内投垃圾。 河姆渡遗址上层(约五千八百年前),有井干式木框架做的井壁。这是已知最早的井。 |
上一篇:原始社会时期木材加工工具和技术下一篇:最早的烟囱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