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居的产生和发展
摘要: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 ...
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6000—7000年以前,长江下游滨海一带即发展了堪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媲美的“河姆渡文化”。由于这一带河流沼泽密布,地下水位很高,一般不可能采用挖洞的办法来解决居住问题。主要是借助树木的支撑构成架空居住面的窝棚,即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防避野兽的侵害,也可脱离潮湿的地面。 巢居的构筑,主要取材于树木。因此在木结构技术方面,很早就积累了经验。 “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巢”;是古代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传说,说明远古曾经存在过巢居。但是,真正发明巢居的应不是个别人,而是氏族集体,是世世代代营造经验积累的结果。巢居产生的时代,大约在氏族社会早期。 巢居的原始形态,推测是在单株大树上构巢:在分枝点开阔的枝权间铺设枝干茎叶,构成居住面;其上,用枝干相交构成遮荫蔽雨的棚架。这看来确实象一个大鸟巢。关于巢居较为原始的形态,可从近代民族学材料中得到一个近似的了解。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