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深圳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2013年深圳福田区地陷事故发生23起

2014-1-23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680| 评论: 0

摘要: 摘要: 近年频繁出现的地面塌陷事件,成了城市里的潜在“陷阱”。超采地下水、建设公路和地铁无规划、铺设管网反复填挖道路等等,使得城市地面在面临极端天气考验时,频发地质灾害。深圳市福田区去年地陷事故发生23 ...

摘要:近年频繁出现的地面塌陷事件,成了城市里的潜在“陷阱”。超采地下水、建设公路和地铁无规划、铺设管网反复填挖道路等等,使得城市地面在面临极端天气考验时,频发地质灾害。深圳市福田区去年地陷事故发生23起,总量居全市之首。如何摆脱地陷魔咒,成为当前安全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近日,福田区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今年的地面坍塌防治工作。

深圳福田区去年发生23起地陷事故占全市一半
深圳福田区去年发生23起地陷事故占全市一半 

    去年12月23日,华强北片区一号路天虹路段南行人行道发生地陷,人行道和行车路面50米范围内,均出现裂痕。据记者目测,此次路面塌陷长30—40米,宽5—10米,深约0.2米。
    由于这起事故发生在人流密集的闹市区,因而备受社会关注。事故本身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给市民出行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据了解,这是媒体公开报道的福田辖区内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陷事故。
    而就在上述事故发生前的一周,12月18日,福田区沙头街道泰然八路北侧一处人行道也发生地陷,坑宽大约1.5米、深2米左右,交警一度将该路段封路1小时左右。同一天,梅林街道梅春路与梅林路交接地段,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福田区应急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区地防办共接报地面坍塌事故23起(不包括各单位自行处理的地面坍塌整治事项),占到全市地面坍塌事故的一半以上。
    由于福田区是深圳的较早建成区,辖区道路均有20年以上的年限,地下管网结构复杂,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破损问题。与此同时,福田区地下空间开发较早,加上当前有3条在建地铁贯穿全区,造成该区地下安全隐患突出。
    经分析,引发地面坍塌的主要原因为:地下管道破损、基坑施工、地铁施工等原因。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福田区虽然在地面坍塌防治工作应急处理方面较为有效,但在排查预防方面尚显不足。
    部分单位对地陷隐患不够重视
    据福田区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称“地防办”)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引发地面坍塌的原因复杂多样,而涉及到土地、地下管道、地铁施工等方面的管理权限不在区一级层面,造成一些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地开展。
    另外,相关地下管道和地下建筑设施等历史档案和数据没有共享。地下管道(线)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存在不同单位在同一地方重叠钻探、顶管的现象,加剧了部分路段的地面坍塌,这些都是最主要的制度障碍。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之外,个别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信息不敏感,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不及时,部分应急工作落实不够深入等,也是造成地陷事故发生、灾害影响扩大的重要原因。”该负责人称。
    据其反映,当前个别单位对地陷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程度,对一些可能造成影响的敏感事件和隐患不够重视,存在不向主要领导报告、单位领导不按规定到场而只派普通工作人员到场处置的现象。
    按规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区总值班室原则上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在30分钟内电话初报,1小时内书面报告事件的基本情况,事件处置完毕后2小时内书面报告处置的详细情况,但仍有个别单位以各种理由不在规定时间内报告。
    地面坍塌防治工作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福田区在地面坍塌防治处置方面总体表现较好,但在全面排查、系统整治方面,各有关单位的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频频地陷 原因几何
    基坑施工不当
    目前,属于福田区管辖内有6个深基坑工程,引发地面坍塌的主要原因包括:由于支护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不足引起的破坏;由于支护深度不足,导致基坑隆起引起的破坏;由于水平帷幕处理不好,导致管涌等造成的破坏;由于人工降水处理不好而引起的破坏。
    案例:去年3月26日,莲花路与新洲路交汇处西南文博大厦基坑工程施工工地东南侧发生一宗坍塌事故,造成工地南侧景洲小区管理处1名员工死亡。由于地下供水管破裂,导致2000余人暂时无供水。
    成因及现状:文博大厦塌陷段基坑围护桩缺桩,相应段缺桩后采用加固处置方法不当是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塌陷事故当天大雨、景洲大厦基坑回填土松软,给水管和雨污水沟破裂漏水是事故诱因。
    区住建局对策:年内完成在建建筑基坑检查,以及深基坑影响范围地下空洞探查。同时,严格监管在建建设工程质量,建立完善工程质量责任终身制,对因违反有关规定造成工程质量问题的地面坍塌事故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责任。
    地下管网破损
    主要是因为灌渠自身或外界的原因导致灌渠破损渗水,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其他原因还包括:设计施工未严格按规范实施、部分检查井介入管道跌水过高,以及施工破坏等。
    案例:发生在景田北二街等的地面塌陷事故,引发事故的混凝土管中没有钢筋,管道承压不足引起变形、破损;新洲梅丽路口2.2×1.6m毛石方渠,由于雨水长期冲刷,导致方渠内壁水泥砂浆批荡脱落,侧壁坍塌而造成事故。
    成因及现状:现市内地下管道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管材质量普遍较差,很大一部分是管道并未使用钢筋(手工管),经过20多年的运行极易因老化、腐蚀发生破损而造成路面坍塌事故。据统计,去年发生的地面坍塌事故主要由管材质量差和管道老化引起,因此造成的地面塌陷事故占地面塌陷安全事故总数的81%。
    市水务集团对策:因福田管网所人员、设备所限,每年QV检查的工作进度缓慢。建议在未来三至五年对辖区排水管渠进行一次全面的内窥检查,以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可由政府对特许运营单位提供资金支持,委托专业公司对福田辖区的排水管渠进行QV和CCTV检查,实施成果共享。
    轨道施工
    首先,部分轨道施工地点土质疏松,为最终的地陷埋下隐患。其次是施工因素,包括施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及施工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再次是技术因素,施工和布点过程中,技术环节把关不严也是原因之一。
    由于轨道建设是一个路线长、站点多、时间久、作业面广的系统建设工程,涉及到沿途地上、地下及周边的多方面因素,施工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受各种客观情况干扰多,所以造成各种生产事故包括地陷灾害的几率大。
    案例:据早期媒体报道,福田梅林路附近中康生活区,在2011年3月至5月期间,因局部下穿小区的广深港客运专线益田路隧道施工,该小区接连发生4次地陷,形成宽4—5米,深7—8米的大坑。
    成因及现状:目前,福田区的轨道施工项目主要是地铁施工。深圳地铁三期轨道建设7、9、11号线均在福田区有施工项目,其中7、9号线基本贯通全区,在辖区10个街道辖区均有隧道及站场施工。
    区城改办对策:鉴于地铁施工的安全责任主体为深圳市轨道办,建议福田区加大与各部门及施工单位的沟通力度,要求个施工单位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方案及应急处置预案,提供应急处置负责领导及专职人员的名单和电话,同时联合辖区各街道,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及事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