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黄锡璆
基本信息 黄锡璆 生于1941年5月19日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世界银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专家组成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生导师。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师学会医院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公共卫生建筑学组PHG中国成员;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联系会员;世界医疗保健设施建筑教育大学项目(GUPHA)成员。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59.9~1964.8南京工学院建筑学学士 1984.2~1988.2比利时卢汶大学工学部人居研究中心 建筑学(医院建筑规划设计)博士 1964年至今 就职于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黄锡璆一直致力于医院规划、设计与研究,开拓创新,为我国医院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完成了100余项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医院的规划与设计,建筑面积约522万m2,床位5.5万张。主持编制我国首部《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筑设计规范》,填补该领域空白。先后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34篇,积极培养人才,在多个高校任硕士生导师,并在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任职。由于业绩显著,2000年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9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97年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2008年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008年评为国机集团高层次科技专家。 建筑理论、创作心得 医疗设施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当今,现代医疗设施已经突破了传统医院建筑的概念,她汲纳了人文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医学以及技术学科,包括建筑学、工程学、信息技术、物流学等内容,反映了当代科学技术学科间互涉交叉,相互融合的趋向与特点。 近30年来,我们承接了百余项医疗设施规划与设计工程,我们努力以系统工程概念,既注意采用先进理念包括新技术装备的集成应用,又联系实际注重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技术。从总体规划、空间布局、诊疗与服务流程、医疗环境、环境安全、节能环保等全方位实现医疗设施现代化。今后我们将不断开拓与创新努力工作,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受使用者欢迎的医疗设施。为探索我国现代化医疗设施建设之路而不断努力。 业内评价: 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绿化庭院内,安放有医院工程总设计师黄锡璆博士纪念铭石。 同行评价: 黄锡璆博士纪念铭石的揭幕,这在我国是首次在医疗建筑中为设计师设立的纪念铭石,这是对黄锡璆博士本人的认可,这不仅是黄锡璆博士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建筑师的荣誉。通过这块纪念铭石,我高兴地看到中国建筑师社会享誉度的提升,这有利于建筑师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也有利于社会对建筑鉴赏力的普及与提高。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 代表作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项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门诊楼项目位于老门诊楼的北侧,建设用地面积7415m2。本工程地上5层,地下4层,总建筑面积40266m2,地上21095m2,地下19171m2,建筑总高度22.20m。本工程建成后对原门诊楼进行改造,与之一起形成北大医院崭新的门急诊区域,并通过地下连廊门急诊区域与第二住院部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建设用地较小,本工程对建筑用地进行了充足的利用,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实现了较大的建筑规模。由于项目处于皇城风貌保护区内,因此建筑限高22.2米。在地上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充足的利用。针对较大的门诊量,对公共空间及交通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在医疗面积依然趋紧的情况下预留了较大的公共空间,避免使用后的拥堵。功能设置与旧门诊楼改造统一考虑,最终形成功能完整的北大医院门急诊部。建筑立面在延续北大医院的风格前提下,通过一些古典符号的使用,表达对所处地段的文化尊重。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