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沈迪
沈迪,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曾经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近23年,2005年被调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总建筑师至今。 长期以来,他将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和设计院的技术管理工作相结合,参与并主持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居住建筑、教育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宾馆、超高层办公楼、展会、交通等多种类型几十项。并在行业内获得各种设计奖,其中近年来完成的上海松江大学城、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分别获得了上海规划设计三等奖和一等奖,中远两湾城获全国优秀住宅社区环境金奖、上海优秀住宅总体一等奖,东郊宾馆主楼和宴会楼项目获新中国建筑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和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在担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总规划师、总建筑师期间,他瞄准世博园区标志性建筑的重大关键技术,主持了推进世博园区建设的多项科研项目和世博建设的总体建筑方案策划、设计等工作,其中《世博园区的模拟评价与布局推导技术创新及其规划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建设关键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为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技术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委建筑设计与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上海建筑学会第十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他参与了许多行业和社会的学术与技术咨询活动。
工作经历: 1978.10-1982.07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习 1982.07-1999.07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1995.04-1997.07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任院副总建筑师 1997.07-2005.03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2004.12-至今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总建筑师 2005.05 授予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社会兼职: 2000.09-至今特聘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理事 2005.02-至今特聘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007.06-至今特聘为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副总规划师、总建筑师 2009.07-至今特聘为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2007.01-至今特聘为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技术创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0.06-至今上海市建筑学会笫十一届常务理事 2009.10-至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理事长
获奖情况: 一、获得的各种荣誉 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1998 年5月) 荣获上海市十大建设青年精英称号(1989年4月) 荣获上海市建设质量勘察设计十大精英(2009年12月) 荣获上海市建设系统青年岗位实践成才奖(1996年4月) 荣获上海市建设系统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1997年1月) 二、获得的工程项目奖项 1.上海市三林苑小区: 1996年建设部城市住宅小区试点部级奖建筑设计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2.中远两湾城: 2000年全国优秀住宅社区环境金奖(项目负责人)(单位证书); 2002年度上海优秀住宅单体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中远两湾城规划及一期: 第一届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荣誉奖(项目负责人); 3.东郊宾馆主楼、宴会楼: 新中国建筑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项目负责人); 2007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4.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新中国建筑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项目负责人); 2009年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009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008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AIA)授予Honor Award For Architecture(单位证书) 5.松江大学城规划: 2001年度上海市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项目负责人) 6.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详细规划: 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主编)
主持的工程项目: 一、上海世博会项目: (一)世博会总体项目 总体规模-----约200万平方米 1.世博会园区场地设计 2.世博园区综合动态总图和模型研究 3.园区色彩规划和引导标识设计及项目实施 4.提出利用“一轴四馆”布置管理运行设施的建筑方案 (二)世博会单体建筑 1.世博轴 技术总负责人 项目概况:世博轴总建筑面积251,000平方米,长:1,045米,宽:地下99.5米~110.5米,地上80米,是世博园区最主要的入口,承担世博会23%的客流。世博轴屋顶由6个建筑造型独特的钢结构- 玻璃“阳光谷”和索膜结构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索膜结构。 技术创新:围绕世博轴人流特别密集、地下空间开发环境要求特殊、屋面结构特别复杂等特点,结合我国建筑可持续性发展战略,重点以安全防灾、生态节能等关键技术为突破,研发了一批以世界上最大跨度索膜的制作技术、我国建筑领域首次应用的CAD/CAM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开发索内力、膜应力等监测、检测若干项设备并实现产业化,完善我国在复杂条件下抗震防火等防灾系列相关标准规范,开发空间建筑结构一体化信息软件、结构安全性监测、检测技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和专利,建立半开放地下空间建筑安全、生态、节能等综合评价体系,不仅使项目的建设获得了成功,也实质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 2.宝钢大舞台 设计策划负责人 项目概况:宝钢大舞台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是一座由工业厂房更新改造的、具有3500座规模的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也是世博会期间各馆开馆的庆典及表演场所。 技术创新:特钢大舞台工程运用了多种适宜技术手段,对具有近60年历史的工业厂房进行更新改造。设计遵循绿色建筑标准,采用屋面种植、墙面种植、人工喷雾等多项适宜技术,突出架空与敞开设计,使改造后的厂房与世博公园融为一体,旧厂房结构体系的保留和适应性的改造,将结构表现与建筑造型完美结合,塑造了工业历史的新建筑形象。在满足改建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庆典广场、和兴仓库:技术总负责人 项目概况:庆典广场及和兴仓库用地面积约为2.15公顷。南北向长约120米,东西向长约130米,范围包括和兴仓库周边用地。世博庆典广场是世博期间进行开闭幕式、举办馆日活动等户外综合演艺活动的最大广场空间。和兴仓库为庆典广场的观演活动提供贵宾接待、观演休息等建筑空间。 技术创新: 庆典广场-----为了实现大型活动与平时休闲观景的功能转换,庆典广场中心设计了86mX40m的“水镜”。水膜厚度3~5mm,在60秒内可以实现广场-水镜之间的环境切换,并精确控制水膜厚度。水镜还可以变幻出水雾和水柱的不同场景,营造出不同的广场气氛。 和兴仓库----和兴仓库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的历史见证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保留既反映了近代工业的文明,又反映出上海码头仓库的历史建筑风貌,并表明了本届世博会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尊重。和兴仓库的存在,不仅大大增强了广场的围合性及礼仪性;它又是庆典广场与世博公园的连接纽带。
二、其它项目 1.中远两湾城规划及一期,设计总负责人 项目概况:中远两湾城位于普陀区原两湾一宅地区,东起恒丰路桥、西至江宁路桥、南向沿苏州河岸线1.8公里长,向北为明珠线轻轨,沪杭铁路及中山北路高架。小区占地49.51公顷,总规划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是一个以适宜居住生活为目标,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的大型居住社区。该大型社区是实现上海市政府在20世纪末完成市区365万平方米危棚改简屋改造目标的上海市重大工程。 技术创新:中远两湾城的规划突破了传统的住宅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概念,探讨旧城区改造中高层高密度住宅规划的新模式,设计将区内33幢百米高层住宅建筑组合成围绕3个主题绿化公园展开的若干建筑群体;水和绿”是本工程项目的主题,设计尊重现场地形,小区通过沿河弧形带状绿带将绿色引入,在小区中央设置绿轴,结合人工湖承上启下与滨水绿地公园相连。道路用地追求简约便捷,在满足交通功能的情况下,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用地面积,增设绿化面积。住宅架空底部空间,穿插点缀在绿化景观中,使小区绿色融为一体;为了强化绿化的渗透性,营造一个优美的居住绿化环境和提供社会性互动的公共交流空间,在规划设计中采用了建筑底部架空一层或两层的设计手法,来保证视觉空间的通透感和连贯性。 2.东郊宾馆,设计总负责人 项目概况:东郊宾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一期占地面积为330000平米,有主楼、宴会楼、能源中心、健身中心、共同沟等建筑物组成。主楼地上二层,建筑面积5000平米,其功能为接待国家元首的国宾楼,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为2800平米,其功能是设备机房、厨房及储藏室。建筑高度为17.7M。东郊宾馆主楼、宴会楼作为接待国家级重要首长和外国元首的重要建筑,其建筑风格带有明显的中国江南传统风格,体现传统建筑特色,但不失时代的气息和国宾馆所应有的庄重氛围,展现了海派建筑融汇东、西文化并富有时代的特征。 技术创新:东郊宾馆的总体布局不拘泥于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将英式的田园风光与中国山水画意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探讨当下造园的新法则。并将传统的小青瓦与铝板、玻璃等现代材料大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江南建筑韵味的现代建筑。 3.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中方设计负责人 项目概况: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基地总面积为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8.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为5765平方米,该大厦地上101层、地下3层。各功能面积如下:商场约为2.7万㎡,会议中心约为0.8万㎡,办公约为20万㎡,宾馆约为2.9万㎡,观光设施约为1.4万㎡。作为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城市规划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一幢跨世纪的、具有国际一流设施和一流管理水平的智能型、超大型建筑。上海市重点工程。 技术创新:建筑由主楼和裙房组成,北侧退界为25m,在基地西侧设有开放绿地,使金茂大厦和环球中心这2幢标志性建筑保持空间上的平衡。东侧和南侧与公共绿地相邻,公共绿地与基地内的绿化连为一体;为确保行人的安全,将机动车道集中在基地的东北部和西南部,西北部作为步行者使用的开放地带,办公、酒店、商店、观光设施等根据其用途不同分别设有专用的出入口;塔楼主要造型被设计成一块弧线分割的突出的方形,顶部逐渐变成一条单线,方形的塔楼与圆柱相交形成建筑物的物理形式。楼层平面的逐渐变化形成对低层的办公室和上部的酒店套房颇为理想的平面布局,平面的变化将塔楼的朝向旋转45度,与东方明珠电视塔想对应,形成很好的城市关系。塔楼基座约30米高的粗凿花岗岩覆面给人以塔楼固定在地上的稳定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塔楼部采用玻璃幕墙反射天空给人以轻巧感,同时采用高性能的Low-e玻璃组合单元达到人类环境优化和环保标准,水平的金属翅片使幕墙更完美,具有深度,以及富有韵律和尺度感;在环境设计上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外墙水平金属翅片以及小间隔的幕墙竖框所形成的遮阳效果,达到建筑整体和细部之间的平衡。铝合金的表面处理将采用以氟碳树脂喷涂为主、部分氧化铝膜处理的手法,其内部表面进行粉体喷涂处理。 4.上海浦东机场二期,项目总协调人,项目规模:建筑总面积为55万平方米。 5.松江大学城规划,设计总负责人,项目规模:基地规划面积约为272.06万平方米。 6.北外滩汇景花苑,设计负责人,项目规模:基地规划面积约为20万平米。
学术论文著作: 一、专著: 1.主编《上海世博会建设丛书》之《上海世博会建筑》分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2.主编《现代设计集团世博项目荟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3.主编《现代设计集团世博项目论文集》,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4 4.主编《世博园区设计协调与控制的工作方案》,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2007年 5.主编《2010年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设计指南及建筑风格导引》,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2007年 6.主编《世博会临时建筑物、构筑物设计标准》,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2007年 二、论文: 1.《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馆建筑解读》,建筑学报,2010年第5期 2.《塑造园区场所精神,构筑美好城市意象》,时代建筑,2009年第4期 3.《世博会园区城市设计的定位与意义》,规划师,2006年第7期 4.《大院转型中的自省与自信》,时代建筑,2003年第4期 5.《专业化发展——大型建筑设计院改革探讨》,时代建筑,2004年第1期 6.《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大厦》,时代建筑,1998年第2期 7.《“两湾一宅”旧区改造规划设计》,上海建设科技,1999年第6期 8.《上海大型公共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发展概要》 9. 《上海经济发展与航空港建设》,第19界世界建筑师年会(论坛)发言
技术进步与科研成果 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部重大项目攻关项目 (一)、“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关键技术研究(下设5项子课题)”------科研项目负责人 1、复杂条件下地下空间防灾关键技术研究 2、超大规模半开放式地下空间建筑环境技术研究 3、超大跨度索膜及单层复杂壳体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4、半开放地下空间综合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5、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综合评价体系及推广研究 (二)、“世博轴及地下综合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 1、专利11项: 1)抗滑移端面顶紧临时连接节点构造(200920213409.6);(实用新型) 2)索膜结构预应力施加螺栓张拉装置(200920213406.2);(实用新型) 3)软索复合跳板(200920213408.1);(实用新型) 4)一种空调系统冷却水温调节装置(201020136402.1);(实用新型) 5)空间多向矩型钢管相贯连接节点构造(201020033398.6)(实用新型) 6)一种建筑构件加工精度测评方法(201010131743.4)(发明); 7)一种对膜材预张力进行测量的方法,(005100251392);(发明); 8)电磁索张力测量仪,(ZL200820153017.0);(实用新型)。 9)一体式膜面张力测量仪 (201020169953.8) 10)间接测试空气净化组件一次净化效率的装置方法(201010154754.4)(发明) 11)空气净化组件一次效率测试测试方法及装置(201010154729.6)(发明) 2、制定标准2项 1)《单层(矩形截面管)网壳钢结构构件制作、安装质量验收标准》(Q/PJBP10802-2010)室内热舒适评估体系 2)《大型连续张拉索膜结构施工质量验收标准》(Q/PJBP10801-2010) 3、软件著作权2项 1)同磊大型复杂空间结构分析设计软件,登记号:2010SR007883; 2)同磊大型钢结构施工过程分析设计软件,登记号:2010SR007406; 3)同磊空间钢结构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登记号:2010SR007880; 4)室内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登记号:2009SR043916。 4、产品1项 索膜结构安全性监测/检测设备 二、主编标准规范 1、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图集《YTONG轻质砂加气混凝土板建筑构造图》(2004沪J/T 108) 2、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TJ 08-205-2000)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