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百名建筑师徐维平
1. 基本信息
个人简介:198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一直就职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2003年曾参加由法国政府资助的“10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关于历史建筑遗产与保护的职业培训。现任的工作岗位为院总建筑师。工作期间,主持并完成了一些较有社会影响力的建筑设计作品,其主要代表作品为: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总部大厦;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北京华茂中心办公楼,华茂jw万豪酒店与丽思卡尔顿酒店;深圳紫荆山庄等项目。现正主持并参加有438米高度的原创项目--武汉中心的设计工作。
其它信息:姓名:徐维平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2.08.24 工作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职称: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现任职务:总建筑师 执业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建筑师 邮寄地址:上海市汉口路151号 邮政编码:200002 联系电话:13816676790 电子邮箱: Weiping_Xu@ECADI.com
2. 教育与工作经历
1980.9~1984.7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学士学位) 1984年7月~至今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2003.10~2004.2参加“150位中国建筑师在法国”关于建筑遗产与保护的培训
3. 主持的重要工程项目
1998-2001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 (建筑及室内设计) 2003- 国华置业公司办公楼(建筑及室内设计) 2003-2005 北京华贸中心办公楼工程 2004-2006 北京华贸中心“万豪及丽思酒店工程” 2006- 人民大会堂上海厅 (室内设计) 2006-2008 华能大厦 2008- 北京市西山综合服务(建筑及室内设计) 2008-2009 广东惠州华贸中心办公楼工程 2009-2010 深圳紫荆山庄(原名1130工程)(建筑及室内设计) 2010-2012 武汉中心 2012-至今 上海世博场址A片区”绿谷”地块(城市暨建筑设计)
4. 工程获奖情况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建筑及室内设计) 2001年度建设部建筑优秀设计一等奖 第十届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第二届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中国建筑学会(1949-2009)建筑创作大奖
北京华贸中心办公楼 2007上海市建筑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2008年度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 2008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铜奖
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室内设计) 上海市第四届建筑装饰设计大赛一等奖
深圳紫荆山庄(原名1130工程) 2011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建筑及室内设计) 第四届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第六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优秀奖 2011年度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
5. 个人荣誉
2005亚洲建筑推动奖 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 2009中国酒店十佳原创设计师
6. 个人建筑观
理性的构筑逻辑:由于城市的需要,建筑将变得更加服从、被动。要确定形成新的多维空间,需依靠谨慎的比例感觉及对材料、建筑细部、形态的理解与合理表述,以一种理性的“构筑”逻辑来演绎受特定地域限制、但却能反映人们的情感与生活品质的空间场所。
真实的建构手段:所经历的设计过程,或许使我们对于“建筑”的过程与建筑的“真实”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果说建筑是某种形式的表现,那这是我们往往已认同其魅力可能在于把许多真实、普通的东西转化为可以让人们感动的那些形式与氛围之上的事实。但若把“建筑”看作一种行为与过程的方式时,那或许它又与“形式”真的无关。我们可能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无数的真实与“形式”之间可能的关联……
7. 个性化点评 “完美的形式设计表现出建筑师高超的艺术造诣,精湛的工艺反映出建筑师对技术和材料的热衷,理性的功能布局和室内空间的处理体现着对业主的尊重。整个建筑屹立于北京长安街南侧,但出于阴影下的北立面却显得异常的丰富和精致,诠释了典雅的当代建筑风格、并与北京传统城市融合在一起。系统化的设计方法是建筑达到如此完美的手段,从室外到室内协调一致的控制体系,使得建筑的每一个元素得到反复推敲的机会,形成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促进了中国建筑品质迅速提高。” -“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评委会的评委点评
8. 代表作品介绍
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现代理念与传统文脉的契合 借用传统建筑的构造力学概念作为方案的创意,将大楼按使用功能分解成四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筑”,并使其围合布置,而形成一个“内向”的四合院式的中庭格局。 为了调整人在其中的空间尺度感,我们按传统的空间礼仪程序在其中布置了独立的“结构单元”――360人报告大厅,并结合不同的空间功能,围绕其布置垂直、或水平的交通流线,将原单一的中庭空间解析为公共性、半公共性、私密性的不同空间“院落”。从而以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诠释了传统空间意义中的“厅、庭、堂、室”的空间序列模式。 同时为表达现代建筑所追求的通透、开放的空间意识,我们在建筑物的北侧挖了一个巨大的“门洞”,以期将户外的城市广场空间纳入其中,并引用了传统民居“开合式天井”的概念,将屋盖顶部设计为可开启式天幕以营造良好的室内生态环境。 而由巨大的芯筒、屋盖所构成的颇具“牌坊”的建筑形式,则完成了作品的概念象征,以期望它能成为一道展示电力工业巨大成就的窗口,不仅让人观察到现在,更让人洞悉未来……
深圳紫荆山庄:从环境的需要开始 掩映于绿色环境中诗意的园林式布局要求,使项目的特殊功能需求与建设规模受制于建设条件的局限。“源自景观、融于景观、化为景观”的设计目标,使得我们一直致力于如何在有限的基地范围内去创造最佳的外部空间环境。 策略一:采用建筑沿边布置方式,尽最大的可能为外部环境创造条件。 策略二:结合功能分区要求,并为平衡建设密度与空间环境的关系,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手段,以达到适度的集中,而形成最大的分散之总体布局的目标。 策略三:利用基地条件和山体特征,综合运用“遮”、“藏”、“隐”等手法,严格控制并化解建筑在环境中的视觉体量,并利用其错落有致、水平延展的形体来表达依山就势,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策略四:建筑总体风格强调“低调、内敛、简约”的设计原则,并采取自然、现代的设计手法诠释并体现传统色彩和“岭南建筑”的地方风格。 策略五:综合运用建筑的有关技术手段,强调以绿色、生态、节能为主导,合理地诠释并平衡这一具有“非公共建筑”、“非平地建筑”和“非常规性培训设施”意义的项目之功能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相信建筑的生命也来源于建筑材料的合理诠释,其粗糙或光滑,凝重或明快的肌理表现,既有助于建筑形成朴素的韵律,让使用者愉悦,也使建筑更为持久。同时其不同的材料特性之组合和细部处理也强化了建筑设计的理念,使建筑在平凡、朴素之间显现其内在的品质与韵味。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