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著名建筑师 查看内容

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朱小地

2014-2-10 16:2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255| 评论: 0

摘要: 朱小地 Zhu Xiaodi 个人履历: 1964年5月生于北京 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2003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总建筑师 2012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 ...

朱小地基本信息:

姓名:朱小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工作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总建筑师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2003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总建筑师

2012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建筑师至今

主要代表作品

海南寰岛(泰得)大酒店(1992)

海南博鳌金海岸大酒店(1997)

SOHO现代城(199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大厦(2001)

“山水楼台”会所(2002)

盈创大厦(2002)

奥林匹克中心区规划与设计(2005)

“秀”酒吧(2006)

哈德门饭店(2006)

“旬”会所(2007)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2008)

深圳第一创业大厦(2008)

全国组织干部学院(2009)

“青”会所(2010)

平安里地铁站后续工程(2011)

嘉莲会所(2011)

设计理念

时至今日,建筑始终凝聚了我的全部热情,对于建筑的爱好完全是源于内心,出于本能。面对复杂的设计环境,我始终改变不了我的态度,真诚的态度。这使我拥有足够的勇气,与各方面展开对话,获得更加准确的判断力。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不愿意作为一个不真实的表演者,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诠释建筑的真相。什么是设计真相?谁能回答设计真相?我经常以这样的追问要求自己给出答案。

对功能的关注和建造的把控贯穿于我的设计之中,这是我发现建筑之奥妙的基点。建筑师一定是生活的专家和文化的使者,我认为懂得欣赏建筑比设计建筑更重要。

我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视为己任,这里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回到中国文化的断点,回答如何对待“形”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大屋顶,独特的造型以及室内外形式的一致性必须得到尊重,故屋顶部分的造型与做法是万万不可变动的。对于一些较小体量而又十分重要的建筑应尽可能争取机会采用,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另一条路则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依据在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存在的“轴线”、“院落”和“层次”等手段,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空间。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功能的现代化都必须优先考虑,这是使建筑获得生命的前提。不是任何有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都可以归入中国建筑创新之列,我认为作品与产品的分水岭就是对“装饰”的摒弃或泛滥。

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让观众停留的可能性,引发心灵与空间对话,使建筑具有时间的意义。建筑如同一个时空的装置,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必须时刻注意保持设计的纯粹性,为观众情绪的释放提供条件。所以,我尽可能摒弃“似乎”是建筑师必须做的事情,力图潜得更深,发现更真实的东西。

我认为所谓“个性”充其量证明你能做什么,但有可能导致你不清楚该做什么。假象正是自己为个性的实现给出的依据,这只不过是一场骗局。形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需求而已,仅此而已。

建筑师必须以执着的精神,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永不言弃。面对新的设计项目,我都在努力改变着已经熟悉的设计方法,并根据项目的特定制约因素给出不同的答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

评价:

朱小地将自己个性的思想纳入理性的设计之中,逐渐形成了将复杂的设计首先进行理性整合,然后再寻求感性突破的契机,从以前追求完整空间的静态和形式表现,调整到激发观众在空间中动态的心理体验,由此探寻在理论和设计方面的新突破,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表达着自己对建筑与人生的领悟。

—— UED主编  彭礼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