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朱小地
朱小地基本信息: 姓名:朱小地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64年5月 工作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职务:董事长、总建筑师 职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2号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83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198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2003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院长、总建筑师 2012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建筑师至今 主要代表作品 海南寰岛(泰得)大酒店(1992) 海南博鳌金海岸大酒店(1997) SOHO现代城(199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部大厦(2001) “山水楼台”会所(2002) 盈创大厦(2002) 奥林匹克中心区规划与设计(2005) “秀”酒吧(2006) 哈德门饭店(2006) “旬”会所(2007) 西安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御道广场(2008) 深圳第一创业大厦(2008) 全国组织干部学院(2009) “青”会所(2010) 平安里地铁站后续工程(2011) 嘉莲会所(2011) 设计理念 时至今日,建筑始终凝聚了我的全部热情,对于建筑的爱好完全是源于内心,出于本能。面对复杂的设计环境,我始终改变不了我的态度,真诚的态度。这使我拥有足够的勇气,与各方面展开对话,获得更加准确的判断力。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不愿意作为一个不真实的表演者,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设计诠释建筑的真相。什么是设计真相?谁能回答设计真相?我经常以这样的追问要求自己给出答案。 对功能的关注和建造的把控贯穿于我的设计之中,这是我发现建筑之奥妙的基点。建筑师一定是生活的专家和文化的使者,我认为懂得欣赏建筑比设计建筑更重要。 我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发展视为己任,这里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回到中国文化的断点,回答如何对待“形”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大屋顶,独特的造型以及室内外形式的一致性必须得到尊重,故屋顶部分的造型与做法是万万不可变动的。对于一些较小体量而又十分重要的建筑应尽可能争取机会采用,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另一条路则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依据在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存在的“轴线”、“院落”和“层次”等手段,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空间。无论采取何种途径,功能的现代化都必须优先考虑,这是使建筑获得生命的前提。不是任何有传统文化符号的设计都可以归入中国建筑创新之列,我认为作品与产品的分水岭就是对“装饰”的摒弃或泛滥。 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让观众停留的可能性,引发心灵与空间对话,使建筑具有时间的意义。建筑如同一个时空的装置,蕴藏着无尽的能量。必须时刻注意保持设计的纯粹性,为观众情绪的释放提供条件。所以,我尽可能摒弃“似乎”是建筑师必须做的事情,力图潜得更深,发现更真实的东西。 我认为所谓“个性”充其量证明你能做什么,但有可能导致你不清楚该做什么。假象正是自己为个性的实现给出的依据,这只不过是一场骗局。形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需求而已,仅此而已。 建筑师必须以执着的精神,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永不言弃。面对新的设计项目,我都在努力改变着已经熟悉的设计方法,并根据项目的特定制约因素给出不同的答案,从中获得新的经验。 评价: 朱小地将自己个性的思想纳入理性的设计之中,逐渐形成了将复杂的设计首先进行理性整合,然后再寻求感性突破的契机,从以前追求完整空间的静态和形式表现,调整到激发观众在空间中动态的心理体验,由此探寻在理论和设计方面的新突破,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表达着自己对建筑与人生的领悟。 —— UED主编 彭礼孝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