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十分关注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

2014-2-2 22:44|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463| 评论: 0

摘要: 第二位演讲者是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窦以德先生,他的题目是要十分关注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让我们欢迎!    窦以德:各位领导刚才宋部长的讲话是非常全面的,从政策到技术,从国内到国外,我 ...

《要十分关注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窦以德先生

第二位演讲者是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窦以德先生,他的题目是要十分关注中小套型住宅的设计,让我们欢迎!
  
  窦以德:各位领导刚才宋部长的讲话是非常全面的,从政策到技术,从国内到国外,我想有一些类似就简略一下。第二,因为时间关系,下面还有专家精彩报告,我也为了空一点时间。我为什么用这个题目,最近我走了一些地方参加一些会议,应该说从国家来讲非常重视,我个人的看法从行业目前的态势,参加一些竞赛、方案的研讨,我总的感觉当国家政策导向到来之后我们行业准备工作还很不充分。所以我这里面还是要呼吁,要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我们都是同行,我有一次出差碰到几幅图画非常有意思,这个题目非常吓人,叫逐日消失的风景,这是南极洲冰块的情况,南极洲非常高,我们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时候平均2000多米,由于环境的变化,温室效应,气温升高,现在最后的冰层出现了变化,这是从飞机上拍的,就是冰架开始崩塌,当然这有很大环境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北极,我们一般叫北冰洋,北冰洋整个海洋是被冰雪覆盖,由于环境的变化出现被北冰洋的冰开始破碎,现在有三百万年历史的冰开始熔化,从照片看船可以开进去,就引发了领土争论,我们看到加拿大和德国已经把船开进去占据领土。现在北极熊遇到了生存的危机,他们如果没有冰块很难长期在里面游泳。这是阿尔卑斯山,欧洲很有名的雪山,因为积雪常年不化,所以在这里举办一些世界的比赛,由于气温升高,现在很多冰就熔化,现在很多竞赛不能正常举行。这个大家都很了解,威尼斯水城,曾经因为海平面升高他在上世纪80年代搞了一个工程,花了30多亿欧元修了一个大闸,现在由于海平面还在升高,这个工程已经失效了,所以威尼斯水城受到了威胁。
  现在有人语言图上这个小岛未来100年没有办法居住,因为海平面在提高,这个人间乐园要小失了。我看奥运会有一个小国家叫基里巴斯,他们只派了九个运动员,临走的时候有记者采访说,他说我们国家人口少,但是我们很想参与,他说下一届我可能就不是这个国家的代表,因为这个岛国很快就要消失。这是澳大利亚,由于温度变化,海洋变化,本来五颜六色珊瑚礁就染白了,有专家说从现在开始保护需要500年才能恢复,所以叫逐日消失的风景。这是阿根廷,很多岩石非常漂亮,现在开始在消化、熔化开始倒退,这个冰川在倒退。前两天我看了资料,中国的形势也是一样,由于我们长江、黄河的源头很多冰川在消融、环境恶化,现在说黄河水和40年相比已经消失了40%,现在人类环境不光是气温,还有很多因素。到了现在我们所面临生存发展的压力与日俱增,环境资源,环境危机凸现,尤其我们中国国情,刚才宋部长讲了很多了。我们只能走这条道路,什么道路就是中国特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这里面我个人看法和建筑师大大有关系,除了政策导向上去,我们怎么办?我们要干什么?我常想建筑师是一个职业,职业当然要生存,我们设计院要赚钱,可是我们干的事情对环境的影响,对我们人类环境影响非常大。我个人看法,中小套型住宅还是有很多的薄弱环节,没有跟上去,我们应该加强工作,为我们住房建设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我们住宅目前虽然数量竣工非常快,但是我们住房品质提升非常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我要坦率的说,我跟一些建筑师接触过,他们对这个问题认识比较模糊,他认为这里面没有我多少责任。制约住房品质提升很多因素当中科学、系统、深入的设计技术研究成为关键之一,我在部里工作接近20年,管了多年设计,我们住宅设计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这些年来虽然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市场化以后,这方面的系统研究、技术研究还是很薄弱的。所以我觉得当前既然要形成主流产品这一定要跟上去,我觉得宋领导也是我们领导,他也是很专业出身,我们深有体会,我们经常向部里呼吁。
   二、关于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的几个问题。要特别注意建筑空间,这是一梯六在南方,这个最大优点是每一户结构框架和空间配合非常一致,包括核心体,这是厨房卫生间仓库,我们现在基本的现状比较多,如果你结构梁柱飞过一道梁,下面房间出现梁,我们再工程验收出现这种情况,这是上海世博会安居房,这个房非常紧凑,还可以。这是一个交通核心部分,这两道墙轴线相差20公分,我们看很不理解,大家想什么问题吗?这块我量过了,这个梁怎么对,这个梁搭在另一梁中间,不但结构不合理,空间也不合理,这是气体结构,所以我说结构和建筑空间统一,我觉得要引起设计师重视,我现在发现很多年轻设计师做住宅设计的时候先讲建筑空间布局,当然这很重要,而忘了一条,这要靠结构搭建出来,现在很多研究结构体系新的手法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功能单元数量规模一致的情况下要十分注意精心安排中心空间,中小套型是最合理的,这也都是一梯二户,也都是上海安置房,入口以后进门了,这是中心空间,为什么呢?通过它联系很多功能空间,这两个布局基本上都是一样,有什么差别呢?进来以后左边是这个,这边餐厅在这儿,这是厨房,这作为用餐空间也是很合理,这个交通和用餐两个空间可以互换,互用。这块就是一个交通空间,这做了一个壁柜,大家看这个方案也是一样,只是把厨房做成一个窄长型的,进来以后把用餐空间放在这个位置上。为了解决用餐空间安定,把这个墙拉出一块,把来这个空间用得很好,可以多用互动,做了这个墙之后,这完全是一个拐弯L型的,所以这两个方案相必要,不言而喻,同样的情况下,同样功能前提下这个方案做的就不好。
  要力求套内功用空间和交通空间实现互用,尽量减少纯交通面积。这个方案大家看,你可以说要找纯交通面积几乎找不到,为什么呢?进门以后这是用餐空间,这是一个洗衣机,通过它进卧室。进这个卧室的时候,这都是互用的,这穿过起居厅进这个小卧室,你说这个空间是什么空间,当然是起居厅的空间也是交通空间,有人说这样穿不好,但是现在在中小套型设计得当,这个起居室对影响并不大,或者说把不同空间实现互用,这也是一样。有人说不要穿起居室,过去常用,现在不是,现在把这个变成储藏间,有人说不要这个,我现在走互不干扰,这个干扰的影响和多一个储藏间做一个利弊得失的比较,我认为这种做法更合适。
  要恰当选择梯户比,过大或不当梯度比会因小失大,宋部长说梯户比研究多少是合适,作为单元式住宅,塔楼也好是多少?到目前为止还不敢做精确答案,我现在大概是一比六比较合适,太大了有人以为很好,这可以多住,减少公摊,结果不一定。大家看这个项目,这是重庆的一个项目,我问了作者为什么搞这么多,这是12户,一个塔楼12户,他说我们户型太小,如果不这样做减少不了公摊,可实际大家看,一般我们做塔楼到这就差不多了,他为了解决三个入口出现三了L型,这块整个加在一起多少平方米呢?120平方米。由于这样做之后户型又很小,我们中间功用那么大,这个进深很小不到七米,我叫像骨头大皮薄,这个很不合算,这个要做分析比较,目前我的分析大概是一梯六户比较合理。太高的你想得到更多户型,结果顾此失彼,这也是一样。而且有时候损失不光是面积,大家看这户全是走道,走道很长,他拉得很长才能解决日照问题,这都是问题。
  要注意一梯多户的套内通风问题。这是多次竞赛出现的,我们要做一梯四,一梯五就出现内廊单元很多户室在中间,比如说一梯三通风不好,比如有人说拉开,做外天井解决中间几户北外墙,这次还看到了,这一手法目前看都不是很有效,这个办法做了通廊就很成问题,这考虑用大的中庭解决通风问题,结果造成这个面积怎么算,这种中庭在北方造成把风很厉害,噪声干扰也很多。
  我了解在中间户,像这种户连上的话在走廊这块做一个吊顶,有的在墙上打洞做一个门,甚至还有做小的通风系统,都在探索当中。我觉得从这些来说大家还需要研究通风问题。
  要注意正确、适度的使用凹槽,用得不当会造成污染和损害。凹槽在中小套型不可避免,凹槽如果用得不当的话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过分的使用,过度使用会有什么问题?一般凹槽里面放一些厨房、卫生间或者小房间或者叫次要房间,以为这可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经验可以知道,2003年香港有一个槽大花园事件,最后的结论是说解决这么多人就是凹槽通风不断,有风出来造成上下干扰,死了30多个人,这个地方就出现通风不畅,互相污染,互相交叉污染。这种凹槽不但深和浅而且还拐弯。
  一套住宅占用两个标高和楼层的设计有先天不足,有一个小户型占两个,为什么呢?小户型面积小,我做两个卧室是60平米,这可以解决通风问题,采光问题,可是如果做得不好我觉得效果并不见得那么明显。举一个例子,这是天津的一个方案地,他是一梯四户,两边是大户,他做成两层,这样总的户型是60平方米,下面很小。但是大家看平面,这块是地,进来以后上楼梯,底下是餐厅、起居卫生间和厨房,上去以后角上这个图,上来以后上面又是一个卫生间,而且很大,因为里面面很长,前面两个卧室。我给算了一下,光这个楼梯占了八平米,因为两层都得算上两个八平米,而且一定要设两个卫生间,因为户型大,因为两层,你不能说卧室层没有卫生间,我下楼上卫生间,餐厅层也要设卫生间。
  另外一条,凡是中小套型楼梯都非常不规范,又窄又陡坡度很大,很不适合一般人使用,在我看来这种做法要甚中,并不能解决很多问题,新问题又很多。这种一户占两层。这个更典型,当然这里面想利用夹层,我最近调查很多房子,现在包括大户型房子都说不能用,为什么呢?空气造成一个新的气流,我在这接待客人打开空调很长时间冷不下来,我觉得中小套型不要用,大户型也要少用。
  三、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要走开拓、创新之路。换句话说一方面不能再沿用很多大户型的手法。第二,我觉得还是要有更新的思路。举几个例子,在全面继承中深入发展努力创新,为什么要谈到全面继承呢?因为我工作时间长一点,我有很多资料,我最近翻了很多,特别是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我们的户型并没有这么大,大家可能老同志记得一些,我们当时国家标准30多个平米都有,一室半的都有,我们都经过这个年代,只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我们房型开始突然间放大,我们有很多的实例需要我们去认真总结、挖掘,只是我们总结的不够。
  举一个例子来说,这是北京南苑的一个居住区,昨天我看了报纸已经开工了。当时给的任务就是说是保障型住宅,可是要求小于60占70%,所以没有办法,他的户型是什么样的呢?这是60左右,是一梯四户,这是一梯六户,大家看这是一户,中间一户,前面两户。可这样做还解决不了60平方米占大多数,怎么办?他这样做,这一排很像麻将牌布局,他做了条型的内廊柱,东西项,这样也算有日照,然后每个房间占一块,很像香港的。进来以后这是起居厅,这是卫生间,这是居室,这是厨房,这个做到了50平米以下。
  大家说这还不错,有点想法,做得算规矩,之后我找到一个资料,这是北京住宅竞赛,这个跟现在差三、四十年了,这个竞赛还建成了一个,当时叫凝练型方案,做了十二层高,当时出发点一方面解决小户型,他想节约用地,当时住宅考虑南北向,我东北向边角地怎么用,这个很像,总体也是十二层,用十二户一个大单元组合。单户平面是这样的,进户以后这是一个厨房,通过不规则阳台,这是通风、采光,还有室外冷藏库,这是一个房间,两个卧室,这是起居厅,当然布置还是不错,这是用餐空间,这是起居空间,放个电视机,这是一个阳台。我们做的还是可以的,不是说我们过去没有东西,我们突然以为中小房子全新的,我们全新开始,我觉得一方面要创新,还要继承。我希望年轻建筑师把过去资料翻一番,找一找,一有些小户型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我们缺少总结。
  这是上次竞赛深圳拿过来的方案,这是建成方案,也是利用这个思路。这是总图,透视,这是局部建成了,当然还是很漂亮的楼,平面就是这样。因为深圳气侯好一些,他就做了外廊没有做内廊,他利用东西向解决了日照问题。这个绿颜色是标准户型,红颜色是阳台,这是房间、卧室,这里面是卫生间、厨房,厨房通过内外廊来采光通风,为了解决干扰同志这个进户,这是平面。这是外廊,进户以后像一个桥一样,3.2平方米桥,进来以后卫生间、厨房、起居室,很紧凑。这次竞赛类似的庭院都有,这是昆明的一个方案,像葡萄串一样,做得多,这叫高层高秘南北半式集合,这里面平面做得非常漂亮。这个方案也是,我们过去常说一梯三,这是上次竞赛二等奖,也是最高景象,他之所以得奖,他用了大中小组合,这是大90的,这是70的,这是50个,他利用电梯间前面解决这两户进户的问题,这两户基本解决了里面日照通风问题,但是一梯三最难办中间的通风问题,他做的小户缩回去对两边遮挡小,如果三个一样大,中间就要突出来了,中间做的还是小户,这是两室,鼓的更多。这个方案很有意思,这是杭州市的竞赛方案,也是一梯三户,当然有人说缺点不足,中间交通体不太好,还比较零碎,他把中间户转了45度,第一个遮挡,这样两个夹角135度,这样视线、阳光遮挡好多了,同样一梯三,这样做的方案我认为有一些创新,而且结构用的块体,里面还可以组合变化,他可以适应不同的户型,你进去不同人可以自己根据情况重新隔断,过一些年之后人口变化还可以重新调整,这是适合单身、合租的,大家几个人租一套都可以。
  还有新婚夫妇,老年夫妇的,同样以块为组合,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我觉得这种说法,我们现在做一定要继承还要创新。这个方案评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个方案很有想法,所以给了一等奖,其实这也有很多缺点,但是他的思路就跳去过去的思路了。
  全面探索、深入研究,在一些重大问题中有所突破。居住功能空间尺度的研究。这个我们呼吁多少年,但是到底这个尺度怎么掌握了。最近学报第四期我个人刊了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中日住宅长期比较,他是中国人长期居住在日本,是同济大学80年代毕业生,他日本毕业之后现在派回来作山井不动产代表,他发现中国住宅给日本有很多差别,有很多空间尺度问题。他从文化角度批判我们,他说日本人很注意小,在小里面做得精密认为是最高级的,当然我想这可能是日本长期的地处岛国的环境有关系。他说中国人追求大,买房子要豪宅,我要讲气势,这就忘了住宅干什么用的,他谈了很多,他谈的尺度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他说在我们住宅里面厨房、卫生间特别是储藏间占得比重非常小,而日本住宅真正起居厅和卧室占得比较少,人家可能倒四、六我们掉个个,可能我们不太注重功能问题,注意主卧室要大,他就问主卧室看电视干什么,我说也不了解没有做情况,他说睡觉,看电视到起居厅就行了。他提了很多很细的问题,很有意思,他问我走廊,我们住宅走廊1.2米,他们是80,他问我为什么差30公分有什么影响,他提了很多很细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居住空间研究很重要,因为你做的中小套型要细扣这些尺寸。精密设计就要研究这些问题,首先是空间尺度问题。
  结构新技术体系问题。现在很多方案还做砖混的结构,我看了一些方案,包括北京院的方案都是大块体,我们小户型开间做到七米多就够了,这样结构可能做得一块板,这样灵活性就强了,这块研究我个人觉得没有上去,没有深入下去,说明建筑师的语言还是老的语言。这个还可以为下一步产业化打下基础。
  成熟产业化技术,特别是整体厨卫技术工程化的应用研究。他做小以后,特别是一间厨房功能性非常强的东西要靠我们后装修,不走工业化道路,你空间效率肯定要降低。过去我们厨房很大,现在只能做四、五平米,这时候如果不搞工业化肯定要大大降低功能。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提了好久,保证大户型也要做,但是我们走得比较慢。我最近看了整体卫浴工厂跟我们做小户型研究,他同日本引进的,他的浴室很大,我说为什么这样呢?他说洗澡很自在,门一关在里面放热水就没有问题,我细一讨论才明白,日本人生活习惯跟我们不一样,日本人喜欢泡汤,他浴缸旁边还有1.2米,他说还有一个喷头,后来我知道日本人先洗澡,后泡汤,我说第一我们没有这么大热水,第二我们面积很大,我们引进技术没有消化好。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现在其没有看到一套适合中国人用的整体卫浴厨房,这个我也呼吁,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要不然我们做了半天功能很难提升上去。
  对一些现行规范技术规定的审视研究应该列为日程。我看了很多规范条文对中小套型是障碍,当然这个词难听,至少是抑制你。比如说厨房要靠进入口,大于十米厅就不能计入使用面积,这些中小套型全部不能用,你要突破。我前不久去哈尔滨评估一个房子,他都是先进入黑厅之后进入卧室,他说我黑厅可以用,我可以通过门采点光就够了,通风也没有多大问题,可是这些在我们规范不行,不算数。包括日照,我斗胆说一计,我们日照两小时,我问很多专家为什么这么定,他们说不清楚,我们有没有一些条件可以松动,这些值得研究,我们建房都已经突破了很多,我们的规范跟不上去不行,我们这边有规范,这边还这样干,我们有很多问题。我们现行规范很多在大户型基础上研发的,特别是2002年住宅规范,我们现在中小套型出现以后这类要好好研究。
  我总的意思是说,我今天谈这些观点不一定对,我们这次比赛这么多人参加,我也非常高兴,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事,我们是建筑师、设计师就要为住宅建设出谋划策,为住宅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窦以德先生精彩报告,给我们印象非常深的就是全面半部分是很精彩的点评,很像学校里面评图,我想各位都会受益匪浅。后面提出来的关于创新性、关于规范等等的新问题,新课题,我觉得都是我们值得下一步设计过程中认真去研究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