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康目标论保障型住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刘燕辉

2014-2-2 22:43|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440| 评论: 0

摘要: 上午我们最后一位讲演的嘉宾是我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燕辉先生,大家欢迎。他的题目是从小康目标论保障型住宅。    刘燕辉:非常高兴这次论坛邀请我来做发言,其实接到这个任务以后 ...

《从小康目标论保障型住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刘燕辉 先生

上午我们最后一位讲演的嘉宾是我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刘燕辉先生,大家欢迎。他的题目是从小康目标论保障型住宅。
  
  刘燕辉:非常高兴这次论坛邀请我来做发言,其实接到这个任务以后我感觉实际上非常沉重。刚才听了宋部长和窦司长的精彩报告以后,实际上我有非常多同样的感受,因为我之所以选择这么一个题目来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发言,实际上是有一些感触。因为上个星期正好是中日两国搞的政府间的住宅研究合作项目,叫中国城市小康住宅20周年的纪念。在这个时间日本专门派来代表团到中国和我们一起来纪念这个节日。从这个时候我实际上有一些想法,小康实际上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计的一个努力目标,我想到今天我们建立和谐社会和当时提出的小康社会实际上是一致的。
  这个小康的提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以小康住宅为题的研究是从1998年开始的,从这开始以后经过了两年的准备,三年的研究,历时五年于1993年完成,这个项目曾经获得国建设部科技进步奖和日本国际居住年的松下奖,在我国的住宅建设领域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其中作为课题重要组成部分的石家庄小区示范工程都在我们国家住宅建设当中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20年时间过去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应该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中国的住宅建设是非同不寻常,为了在北京纪念会上,中日两国专家不约而同把过去收集的照片做成CD光盘,互相赠送给对方,在CD光盘中收入了当年的照片,这里不仅记录了时光的变化,场景的变化,更有精神和气质的变化,从中我们也再次感觉到中国的住宅在改变,住宅也在改变中国。
  日本专家对于今天住宅的发展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参观了很多的楼盘,并且也到我们家中去做客,用日本专家话对我们的评价,认为中国的住宅是大踏步,这个照片是20年前中日两国专家的合影,当然人的容颜和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心情还是一样。日本专家对我们的评价是褒义的,并没有什么恶意的评价。但从我们研究的角度,从我们国家发展的角度,从我们对住宅诊断的角度来看,我们的住宅确实存在着三高的现象,因为我体检的时候说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我们的住宅监测当中,这种富贵病滋生比较普遍。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面积问题,刚才宋部长和窦司长提到了这个问题,因为面积问题是我们住宅设计的一个基础。
  首当其冲面积问题应该列入到减肥计划当中,当然这里面设备设施也有很多亟待提高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把90平米,很多设计师在说话过程当中已经习惯了,90平米认为是小户型,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种提法是不妥当的,因为90平米不应该简单的提小户型,因为无论是大还是小都是相对的概念。我这里面列了一个历史,我们建国以后,我把这几个历史时期,把我们国家住宅建设的标准重新提出来。1950到1952年是三年恢复时期,新建大量检疫新村和住宅,人均居住面积是4平方米,当时配备一些设施,初步改善条件。1953到1957是按九平方米考虑的,但是实行一段时间之后,当时提出改进小面积住宅,做做人均4.5平方米。1965年国家颁布住宅标准是人均4平方米,每套18平方米,厨房是2.5-3.5平方米,合用厨房每家是2-  2.5平方。厕所多为合用,当时提出鼓励汉厕。到了1977年提出了每套建筑面积是38平方米,到1978年又提高了一直到42平方米,后期增加56平米,在这个发展时期,实际上在面积上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今天大大超过了这个预期值。1985年我们国家颁布了技术政策,城乡要点规定到2000年基本实行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经济实惠的住宅,全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平方米,这是当时对小康社会的一种展望。
  在小康住宅的研究也定出了标准,这个标准当时设立三类,最低标准、一般标准和理想标准。这个标准人均使用面积是9平方米、12平方米和15平方米三类,按照家庭人口1到6人来计算,最低套型面积是15平方米,最高的是42平方米,当然一个人可能是15平方米,三代,两代的到42平方米,一般的标准是作为18-58平方米,理想的面积是28平方米到68平方米。从现在保证性住房来看,一般标准仍然是比较适用的,小康住宅的研究成果,当然还包括了多,我想小康住宅之所以提出面积标准和下面的研究是有关系的。这里面包括了住宅性质的研究,我们的住宅性质是过渡性的还是小康型的还是高于小康的,我想保障性住房达到小康的水平。
  其中还有生理使用标准,究竟多大孩子分室怎么定,还有功能分室怎么定,还有起居、空间、睡眠的标准,在一个住宅里面有多少空间数达到文明的生活标准。住宅套型平面模式,各种功能空间低限面积标准,这是严格按照人体功效和生活的习惯来做的标准。设施标准,设备标准,还有室内环境标准,包括声、光、热等等这些方面的研究。装饰标准,我想当年在20年前设计这个目标,研究的成果实际上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问题很多还都是非常一致的,应该指出的是小康住宅的研究是在严格居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我们的国家国内条件还有国际标准基础上进行的,其结论和方法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在研讨保障性住房的今天,尽管我们的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居住目标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小康的研究方法应该是有效的,当时的研究适用范围是以福利型和半福利型为主的公共住宅为主,现在已经提到保障性,也可以提供其他类型住宅作为参考,当然这些指标对今天讨论保障性住房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想这个价值第一就是我们保证型住房的功能单一性的回归,现在开始研究保障型住房,我们在座很多特别是年轻设计师,一上来就研究大户型,把厅里面放三角钢琴,但是现在做保障性住房,应该讲这种单一性的回归是我们头脑能够冷静一下,应该剔除投资的因素或者用来赚钱的因素,还是把居住的功能作为第一要素。
  第二,对尺度的认知回归,就是要适度。对尺度应该认知要回归,要回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第三,保障性住房的社会属性,保障性住房也要多样性,而且根据我们国家发展阶段性的考虑,应该提出来。
  在今天获奖方案当中也有我指导的研究生做的方案,甚至在其他类型方案竞赛当中也获得过奖,但是我和他们共同学习和工作过程当中,实际上我有一点体会,就是一方面他们才华很好,但是也同时感觉到他们对过去的研究,对生活的研究,对为什么的研究比较缺乏。作品明显感觉到比较吃力,拿出来作品总是有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是对住宅内涵还缺少一定的感觉,当然设计竞赛是他们放飞思想最佳时机,也不同于具体的工程,更接近于自己的理想,在与和他们共同工作当中,我谈几点体会,第一个要注重理论创新,小康住宅研究提出的是三大一小一多,就是大厨房,大厅,大卫生间,小卧室,多储藏的设计理念。当时在家庭中只有一台电视机的基础上提出的,当时的住房基本上在30-50平方米,这样的条件下提出的。其中大厅就是14-15平方米,能否在理论上创新,今天的居住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今非昔比,一个家庭当中有多台电视,多台电脑,这种家庭非常普遍,也不是一定要在一个大厅当中简单的生活模式。我想生活改变了,设计应该随之改变,在设计过程当中一提到50平方,60平方感觉很难设计,实际上我们很大局限在厅上面,如果我们改变对厅的观念,我想会对这种设计提出一个很好的空间。我想这种理论上的创新特别应该提倡,当然简单的三大一小理论作为一个例子,我想三大一小理论在当时的年代也是对原来理论的突破,也是一种新,今天这种理论出台的根据很科学,但是我们是不是还要这么提请大家考虑。
  第二,关于居住观的引导,这个引导非常重要,保证型住房更接近纯住宅的属性,商品住宅除了使用之外,投资占有很大位置,合理消费引导对保障性住房应该是和谐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设计者应该更加的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也深入探讨,在当前房地产形势走低的情况下更是冷静研究的时机。
  第三,关于技术集成。刚才宋部长和窦司长都提到这个问题了,我也认为非常必要。保障型住宅不同于简易性住房,除了面积标准之外,提升保障型住宅的性能非常重要。我国的住宅经历了30年,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只是各地发展不够平衡,完全可以通过技术集成的办法来实现,很多的企业包括很多大开发上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想技术集成的作用应该是比较好,我们这个单位与日本也建立了很好的联系,现在技术集成住宅研究也到了比较深入的阶段。
  第四,关于政策落实的保障。除了政策方面的体现和经济的层面以外,我们在这里面提出来一个,借鉴日本SI的体系,但是这种SI体系在很多研究当中,大家都提到了和看到了。SI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建造体系,或者只提出是结构体系和内装修的体系,应该更引申一步,日本把S定义为社会财富,把I定义为个人财产,把这两个东西在那什么地方划分,这实际上也是在研究阶段,我们在研究保障性住房当中,把社会财产和个人财产研究清楚以后,对SI体系就会从一个建造的体系上升为是一种社会保障的体系,是一种社会层面的体系,我们把这部分东西研究出来以后,刚才介绍巴西的提供一个基础,我想基础应该是S部分,上面的部分是I的部分,把这部分研究清楚了以后,应该对我们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会起更大的作用,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主持人:谢谢刘燕辉给我们的精彩报告,他作为全国住宅研究中心主任进行过长时间的住宅方面的研究,因为时间的缘故,回顾我们小康社会发展20年,当然后面也提出了我们新课题。应该说上午三位演讲嘉宾给我们从宏观,包括设计、单体本身,包括政策研究层面都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想在座的各位无论是获奖的还是设计人员都会有很多的体会和启发,让我们再一次感谢上午三位演讲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也感谢各位代表的积极配合,我们上午的演讲就到此结束,下午1:30分开始,由我们维拓时代的任院长继续主持下午的演讲,谢谢大家!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