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明:推动BIM应用 掌握行业发展核心手段
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会长、中建股份副总裁 王祥明 BIM应用引“热议” Q:BIM已经成为近年来建设领域的一大热门,请您谈谈目前国内外BIM应用的整体情况。 王祥明:BIM最早源自美国,在推广普及方面欧特克公司做了很大贡献,应该说美国的BIM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在全球是最高的,统计显示2012年达到了71%,不过,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应用水平并不很均衡,东西海岸水平高,中间水平要差一些。再有一个典型国家就是新加坡,到2015年要实现80%的普及率,为此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设置了BIM提交审查环节,通不过BIM审查项目就无法实施,成为BIM推广强有力的手段。香港地区计划到2014年,建筑房屋发展署的公共项目要全部引用BIM技术。我国真正有规模应用BIM是从2007年开始,首先从设计起步,刚刚出来的2013年应用调查显示,施工领域的应用大部分是2011、2012年开始的。现在大家普遍认识到了BIM的重要性,施工企业一旦应用BIM,就会体验到BIM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对利润率、质量和安全的贡献非常之大,这也是BIM能迅速在施工领域普及的根本原因。 Q:您刚才提到施工企业一旦应用BIM就会体验到其好处,BIM在建造过程的应用会带来哪些好处? 王祥明:BIM应用最大的好处是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举个例子,大部分的公共建筑,像宾馆,所有的管网、强电、弱电,包括消防等,一般都布设在走廊,在有限的空间如何合理、有序的布设各种管线,在没有BIM技术时不仅工作量很大,而且繁乱,既要铺设又要协调,不然就会发生管线“打架”的情况。利用BIM技术,事先就能在电脑上把所有的管道在空间界面里井然有序地排出来,加快了工期,避免了浪费。刚才潘石屹讲的很实在,过去有打孔队,走不通了另外改一个线路,应用BIM以后,所有问题在电脑里就提前解决了。再比如央视新址工程,仅一个节点就有13个方向,而且要求螺栓和孔误差一般不超过2毫米,按照传统手段肯定是做不到的,空间操作上如果没有虚拟技术很多节点是无法闭合的。现在很多工程,大的节点钢结构达到上百吨,必须预先精确掌握,这就可以通过BIM技术来操作,BIM技术对高大空间特例的一些项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否则技术上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Q:在其他方面,比如绿色节能领域,BIM的应用是否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王祥明:绿色节能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倡导绿色节能施工,也是未来建筑业的一个发展方向。绿色施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BIM是一种技术性的手段,这两者如果结合得比较好的话,会相得益彰,对推动BIM应用,特别是达到我们最终的目的——绿色节能环保的建筑发展方式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愿望,在住建部和中国建筑业协会的关心、支持下,特别是得到了欧特克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举办了绿色施工峰会,得到相关企业积极的响应,有67家企业、88个作品参加,既有大陆的作品,也有香港、台湾地区的,这是一次积极的探索。 BIM遭遇旧“痼疾” Q:在应用中我们体验到了BIM带来的好处,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最影响BIM作用发挥的一个问题便是,设计和施工两个环节的衔接不畅,王总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另外,国内BIM标准的出台在BIM发展方面会发挥什么作用? 王祥明:设计施工两个环节不能连通是目前BIM应用中遇到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一点是行政方面。由于历史积习,设计和施工的行业管理中间是断档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传统上是通过蓝图做衔接,现在有了BIM,正在逐渐改变这种现状。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这个问题仍很难解决。设计拿出项目BIM模型,交由施工企业施工,如果模型存在问题,责任如何划分?法律上没有规定,BIM技术在设计、施工两个环节就很难顺畅衔接,这样看来,这是一个法律问题。 第二,两个行业关注点不同。设计关注的是一个建筑的外形有什么功能和造型,描述以房间为主;施工关注的要点是如何建起来,通过一个个构件来描述,由于描述单元不同,对模型的可利用度低,能到30%~50%就不错。举个例子,超高层建设速度在施工模型中的描述,每天施工多少要考虑吊车的吊运能力,不一定是以层为单位进行的,但在设计中必须要如此描述,这就导致描述方式不一致,设计的描述拿到施工阶段就需要更改,这就使得两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在我们解决的办法是建模时,设计人员要考虑施工因素,有施工人员参与进来,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息利用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在法律方面得到一定的认可。美国的总承包商协会为此制定了一个标准,就能够把团体的利益分享做好,这是我们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 有一个很好的推进途径,即推进EPC模式,EPC基本上就是一个主体,衔接不畅的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按照传统模式,项目在设计时,还没有招标,施工单位没有办法配合,EPC不一样,我们自己投资,通过产业化,“四位一体”,即规划设计、投资开发、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监理施工,从头到尾,我们有全产业链的优势。通过四位一体的平台,首先就为BIM实施搭建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从技术的角度,EPC可以解决融合的问题。设计要求的是功能,特别是像复杂的大建筑,施工的需求则完全不一样,如何在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有效结合,确实在技术上有许多需要实践和探索的地方。国家最近也在研究,工程承载体系的探索,包括设计施工能不能联合在一起,联合是一种方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包括投资方和运维方,要联合在一起研究,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中建在建的试验大楼,采用的是四位一体模式,BIM在建筑全生命期的真正价值体现得很好,欢迎大家实地考察。 对于BIM规范、标准的编制,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2011—2015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2012年住建部又立项做设计和施工BIM应用对策研究,中建股份是主要参加单位。现在有6个BIM国标正在推进,中建主编了一个,这些都会积极推进BIM的应用。 Q:施工企业在BIM应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或障碍? 王祥明:一般来说,大的施工企业对BIM了解更深入,对BIM的重要性和价值都比较认可,现在主要的瓶颈是人才问题。大企业拥有技术优势,接触早、进入早,培养人才的机会比较充足,像中建主要通过和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同时,大企业实践工程比较多,有投入有回报。一些小企业,参与多是一般性工程,BIM应用范围窄,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积极性不高。加上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导致行动迟缓。住建部“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增强了投资方的决心,BIM应用一定会更普及,施工企业要从观念上转变,思想上重视,经济上投入,尤其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BIM助长中建“功力” Q:中建股份是建筑施工领域的领头军,在BIM应用方面也比较早,请您介绍下贵公司BIM应用的一些情况。 王祥明:的确,中建关注BIM技术在国内是比较早的。1988年,在建造上海太平洋大饭店时,为解决当时认为的一个复杂空间问题,我们应用了虚拟仿真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港汇项目中,我们也采用了这样的技术。2001年,在北京北土城电信大楼项目应用了3D技术。那个时候,3D技术应用已经在中建投标领域应用,项目的整个施工部署,包括对一些关键技术的模拟通过3D全面展示给评委、业主,使他们对整个工程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这些年的实践,随着对BIM相关认识、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外技术的进入,BIM成为中建技术信息规划里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对提升建筑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手段。 在领导层面,中建股份的领导早就认识到BIM的价值,因此非常重视。2011年建立中建第二号项目,拨款400万元用于BIM研究,2013年追加600万元,达到1000万元。同时,成立了BIM领导机构和专家委员会,统筹资源,统一规划。各工程局应用BIM的积极性很高,国内很多“高精尖”的工程基本都是由中建建造,这也成为BIM应用的动力需求。重大项目应用BIM后效益非常显著,尤其体现在管理水平的提升、利润的提高、资源的节约等方面。目前我们中建股份有9000个项目,每年新承接约3000个项目,应该说都使用了这项技术,特别是在设计、管理、机电、钢结构等复杂的工程结构上,都有BIM的身影,尤其是300米或400米以上的建筑。现在,中建三局、四局联合做总包,提出使用BIM,共同联合研发了基于BIM的总承包管理系统。自2008年开始,中建系统内的机电公司已经全员掌握了BIM技术,产生了很好的应用效果,特别是提高了企业的中标能力。 编后: 作为建筑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中国建筑提出打造“绿色中建”、“数字中建”的企业品牌,而BIM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2013年,更是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建BIM技术加速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推进BIM技术加速发展的方针、措施和阶段工作重点。作为建筑业的“大佬”,我们期待着中建在BIM应用上“开花结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