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建筑界需要更多思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程泰宁 11月底,程泰宁院士在南京主持召开了中国工程院“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老中青建筑师齐聚一堂,就国内建筑的现状展开了讨论。本次访谈中,程院士从论坛背景出发,解析了建筑业的发展现状,也提出青年建筑师在创作中要坚持自己。 Q:首先能否请程院士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发展战略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的召开背景? 程泰宁:我在工程院牵头做过一个课题叫《中国当代建筑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这个课题基本做完了,我希望通过这个论坛把课题的观点向业内人士,媒体和公众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思考。 论坛的背景要从课题的背景讲起。现在我国城镇化的速度非常快,建筑量一年27亿平方米,几乎相当于整个世界一半的建筑量。但面临的问题是,建设速度非常快,但是理论建构和制度建设跟不上。这么多年都没有很好地反思总结一下我们三十多年来的问题和经验。出于这个考虑我在工程院申请了这个题目,也得到了工程院的支持。 目前中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太复杂了,我们需要真正坐下来冷静思考总结过去欠缺的东西,才能在将来做得更好。 Q: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前辈,您经历了中国建筑蓬勃发展的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不同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程泰宁:文革前虽然也有很多好的建筑设计作品,但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总体的创作思路还比较窄。 改革开放后的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比起文革前,创作环境有很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大家开始按照自己的思想考虑问题,这些人是我们说的第二代第三代建筑师,做了一些好的作品。那时候大家考虑比较多的是地域建筑如何现代化,但思路不像现在这么宽。 九十年代最大的标志是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市场,对我们冲击很大,在设计思想上说好听是多元,说不好听是混乱。因为开放速度快,大家有点目不暇接的感觉,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论的底子比较薄弱,单方面接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多。设计思想上西方化、同质化比较突出。比较典型的是“欧陆风”、“现代风”。九十年代是困惑的时期,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过去设计思想“一元化”的状况有了根本改变。 新世纪以后,不少建筑师开始冷静思考怎么应对西方设计思想的冲突。很多海归建筑师回来了,中青年建筑师也在成长。新世纪设计思想更加丰富多元,尽管总体不是很成熟,还是有不少好的作品。它们反映了中国建筑师在创作环境并不理想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努力,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Q:现在国内出现很多外形奇特的建筑,您认为这是国内建筑师受到了西方设计思想影响的原因吗? 程泰宁:21世纪,西方进入后工业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本身就是多元的,注重图像化。代表人物有扎哈等,他们对中国年轻建筑师有很大的影响。 但事实上,国内出现这些造型奇特的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建筑师受到了影响,只是建筑师有想法是做不出来的,主要是业主喜欢。社会上很多人喜欢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建筑,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西方后工业时期文化的影响,在文化领域也有这种倾向,这是国际性的。 Q:在建筑外形上,迎合周围环境与张扬建筑师个性,您认为应该如何来平衡? 程泰宁:这两者不应该有矛盾。从建筑上来讲,建筑之所以有个性是因为环境的特点造成她的唯一性、独特性。从本质上来讲,环境的影响和建筑师个体的表达应该是统一的。建筑的唯一性就在于建筑师对不同环境的解释。 现在正好相反,很多建筑师张扬本人的个性而不考虑环境和文化,追求视觉冲击,表象的表达,这是有问题的。 Q:您本人是江南人,大部分作品也都坐落在江南一带,对于江南的建筑风格您是如何理解的? 程泰宁:江南传统建筑比较清新,受士大夫文化的影响比较深,跟北京的宫廷文化和上海的十里洋场不一样。从美学上来讲更重视含蓄和文化精神,有一种书卷气。我在做设计的时候比较注重这些,也用这些区别在其他地方做的设计。 Q:您认为在现代建筑中怎么能更好地传承江南的建筑风格? 程泰宁:我正在做一个项目,尽管是商业开发项目也尽可能把建筑群和自然环境融合起来。整个格局不强调“气势恢宏”,而是强调空间变化,哪怕是高层也要求庭、街、巷、院,还有开放空间的组合。包括建筑单体,我希望在色彩运用上,形体上,多多少少有江南建筑的感觉。不是很具体的元素上、符号上的结合,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结合。 Q:最后,能否请您给我们年轻的建筑师一些建议? 程泰宁:建筑师一定要广泛地吸收人文、科技方面的知识。建筑永远不是孤立的、纯技术性的东西,而是涉及面很宽的学科。多看人文方面的书,对青年建筑师尤为重要,只有建筑师对人文有一定的认识,才能对设计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建筑师,尤其是青年建筑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现在尽管有很多问题,但和过去比创作环境还是有很大改善,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们可能会碰到不太好的业主,对自己产生负面的导向和影响。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还是要坚持自己的东西。有年轻人跟我说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设计,而他们很难。其实我也是受到制约的,我可能受到百分之四、五十的制约,年轻人可能受到百分之八九十的制约,但是年轻人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年轻建筑师也许说话的份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百分之十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让别人认可你的这一部分。作品多了,经历多了,别人也会慢慢认可你。如果完全按照甲方的意见在做,做到最后还是没有自己的东西,所以现在能够体现一点就体现一点,坚持自己、灵活应对,这一点很重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