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勇:做百姓需求的“绿色"住宅
江苏河海新能源集团副总裁 史勇先生 作为大型系列片《共和国发明60年》十大评委之一的史勇先生多年来一直从事绿色低炭建筑的研究及房地产开发,他发明的恒温恒湿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可以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品质要求,提高绿色住宅量。史勇先生认为现在首要任务应是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努力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同时实现更低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更好的实现普通住宅向绿色住宅转变。 Q:史老师,您作为住建部和节能服务中心的总工程师,请问住宅建设怎样从能源大户住宅向绿色住宅转变? 史勇:众所周知,我们的住宅建设是能源大户,要想从能源大户的住宅向绿色住宅转变必须先解除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使用。现在政府已经开始进行能源环保了,不过除了这些还应该积极发展,工厂的废热、江河湖海、污水源、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将节能环保水平进一步提高。 Q:近几年有一些专家称:中国北方地区空气污染水平高于中国南方是因为北方地区采暖,为此平均每人失去5年寿命,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史勇:现在我们自己也在反思,我们可以把北京城五环内所有的燃煤锅炉改为使用天然气这种比较清洁的能源,而市五环内采暖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尽量少用高品位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尽量采用低品位的热源如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 另一方面,我们老百姓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健康,通风换气保证空气质量,如果有条件可以采用置换式通风的方式,这样一来更能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其运行成本也比较低。 有些人对室内的空气质量并不在意,觉得在室内室外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其实不然改善室内空气的质量能使人们的健康得到保障,最起码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摄入及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Q:我们都知道多年来您一直从事绿色低炭建筑的研究及房地产开发,倡导在低炭模式下首先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低碳住宅呢 ? 史勇:首先绿色低碳住宅分为两点:绿色低碳和住宅。我的个人观点是绿色低炭建筑不能务虚和概念化,首要条件是健康舒适,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发展真正的绿色低炭住宅,从根本上满足百姓日益提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品质要求,又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能源消耗。而住宅好多人都认为不就是房子吗,其实则不然,住宅对人来说最基本的功能是应该既能抵御夏季的高温又能抵御冬季的寒冷这种极端条件的功能。 Q:那么,绿色低碳住宅应该具备具体的哪些条件呢? 史勇:现在正值炎热的夏季,高温天气给各地的人民带来疾病的困扰和生活上的影响,绿色低碳住宅最应该具备的条件就是,我们所住的房子和相应的配套设备应该能够抵御气候的异常及灾害,同时给予人们良好的避暑条件,满足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因此真正的绿色住宅需要更加关注建筑节能的被动技术应用,房子主要就是把保温隔热做好做到位,不能蜻蜓点水式的技术应用。 Q:现在绿色住宅在国际上的趋势是怎样的呢?请您具体说明一下 史勇:目前国际趋势是这样的,欧盟实施近零能耗住宅的措施要求住宅建筑的超低能耗成为可再生资源,我们也应该跟上国际趋势,使绿色住宅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大幅提高,更适合老百姓居住。 Q:结合咱们国家的各种政策,该怎样推进绿色住宅建筑? 史勇:现在政府正在积极的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各个金融机构可以在消费者购房贷款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还要明确绿色建筑的建设用地比例,针对购房人和开发企业在金融和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大大的推进绿色住宅建筑的发展。 史勇简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苏河海新能源集团副总裁。 目前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北京节能产品技术服务中心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住宅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即詹天佑大奖评委);腾讯网房产频道特邀专家。 1989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专业,学士学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低碳住宅的研究和发展,倡导在绿色低碳住宅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史勇先生发明的恒温恒湿技术曾在《我爱我家》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着低炭建筑不能务虚和概念化的原则,将普通住宅建设成为真正的低碳绿色住宅。 发表文章:《从锋尚看绿色奥运》、《混凝土采暖制冷技术》、《建筑的复合外保温隔热技术及实践》、《力求建筑低能耗》、《非典时期看锋尚》、《锋尚的精装修实践》、《让绿色建筑走向市场》、《按使用面积售房的理由与实践》、《走向告别空调暖气》、《住宅零能耗的技术路线》、《绿色建筑的思考》、《健康舒适催生节能住宅》、《南京锋尚――中国第一个“零能耗”住宅的探索》、《既有办公建筑节能改造的要点》等,并主笔了中国第一个《生态办公建筑技术评估手册》、参与了国家环保总局与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共同编制的《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征求意见稿)》标准及《外遮阳标准图》的编制讨论工作。 近年主要技术咨询服务作品:北京通州“北京ONE”项目(已封顶),山东临沂“澜泊湾”项目;威海“海御19”项目;杭州盾安发展大厦(浙江省公共建筑节能示范第一名)的再节能30%的技术改造方案等。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