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否决”从根本上卡住医疗“毒”水
摘要:“将医疗污水纳入医疗机构校验,并实行一票否决,医疗机构限期整改不达标将被注销执业许可证。”这是河北省邢台市为确保医疗污水得到安全处置而采取的一项新措施。
“与工业废水相比,医疗污水对环境的危害性及其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样不可小觑。”邢台市环保局副局长徐怀亮指出,医疗污水中除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虫卵等致病原体外,还含有化学药剂和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对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几大特征。如果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医疗污水不经过消毒、灭活等无害化处理,而直接排入外部环境,不仅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还会引发各种疾病。 邢台市卫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医疗机构6500多个,床位数1万多张,每天排放污水约2000多吨。 每天2000多吨的医疗污水需要进行怎样的处理才可以保障达标排放? 首先,需要在医院内部进行处理。 按照《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医疗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医院的各种特殊排水应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后才可以排入医院处理系统,污水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才可以进入到城市排水管网。 那么,医疗机构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医疗污水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驻市医疗机构及县级医院,民营医院及乡镇医院大多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些医疗机构甚至直接将污水排入明渠或河道。”徐怀亮介绍说,目前,拥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其治理工艺和管理水平也很有限,普遍存在着设施老化、技术落后、处理效果差等问题,外排污水达不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邢台市环保、卫生部门分析,造成当前医疗污水处理率低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方面,医疗机构自身的环境意识淡薄,一些医疗机构在建设初期并没有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未履行环保“三同时”要求,没有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或处理能力不足,不能达到医疗污水的排放标准。 另一方面,多年来,环保部门在针对水污染排放单位的环境管理上,将重点放在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上,医疗污水并不属于重点监管范畴。在对医疗污水的日常监管中,往往仅针对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一些民营医疗机构缺乏有效管理。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表现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医疗污水的污染责任界定不够明确,并缺乏有力的处罚措施,导致在医院污水的实际监督管理中具体操作难度大,难以落到实处。例如,医疗污水的监督管理往往牵涉到环保、卫生和市政等有关部门,存在交叉管理以及相互间职责不清等问题。
据邢台市环保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治理医疗污水必须采取全程控制,选取综合性的治理工艺,遵循六项原则,即全过程控制原则、减量化原则、就地处理原则、分类指导原则、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生态安全原则。 其中,减量化原则规定:严格医院内部卫生安全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医院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生态安全原则特别提出:有效去除污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氯。 实践中,医疗机构是怎样落实的?记者日前到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走访。 目前,邢台市人民医院拥有床位1000多张,是全市惟一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年产生医疗污水18万吨,也是全市产生医疗污水量最多的医院。 在邢台市人民医院门诊楼一楼西侧的医疗污水处理车间,记者看到污水处理设备正在运转。负责操作的刘根会师傅向记者介绍,门诊楼下有一个大型的蓄水池,医院内所有的污水都通过管道流到蓄水池。 设备启动运行后,污水提升泵将污水抽到两台密闭的活性炭过滤器,再经过6道程序对污水进行处理,经设备自动检测合格后再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刘根会说,这套设备是24小时全自动运转的,工作人员只需按时添加处理原料就可以了。 在医院的污水运行记录册上,记者看到设备的运行有着详细的记录。工作人员每两天对处理后的水质自行检测一次,并存有记录。医院副院长李瑞雪说:“医院每年会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污水处理,以确保水质达标。仅购置当下这套污水处理设备就花费了40多万元,每年的污水处理成本要20多万元。” 随后,记者又在市区走访了几家医疗机构。然而,这些医疗机构对医疗污水的处理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部分民营医院的管理很不规范。例如,有的设备运转不正常,有的根本就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其污水排放后果令人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