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给排水 查看内容

广东:“最后一公里”瓶颈制约治水效果

2014-1-7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51| 评论: 0

摘要: 摘要: 镇村污 水处理 设施不足、配套管网滞后制约粤东西北减排,乡镇、河涌等治水的“最后一公里”制约治水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方面是资金用地紧缺,一方面是减排潜力和意识的落后,要解决这些,要加大重视和 ...

摘要:镇村污水处理设施不足、配套管网滞后制约粤东西北减排,乡镇、河涌等治水的“最后一公里”制约治水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一方面是资金用地紧缺,一方面是减排潜力和意识的落后,要解决这些,要加大重视和财政补助,并发动民智形成治水合力。
  近日,云浮市安塘街夏洞新村的污水处理池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村民们正忙着铺水泥、砌水槽,下一步还准备在池内种些植物以便吸附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完工后,这个有30多户130余人的村子可实现雨污分流,改变以往生活污水直排的局面。
  截至2012年底,云浮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氮氧化物三项主要污染物不降反升,其中前两项均为水污染物。当地政府在污染减排的压力下,正加大推进基层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的建设。不过,由于资金、意识、用地等掣肘,目前当地仅三成自然村有污水处理设施。
  云浮的境况是我省减排短板的一个典型。截至去年上半年,在广东省“十二五”污染减排的两个水污染指标中,氨氮排放量仅完成减排任务的45.4%,尚未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对此,广东省环保厅指出,在城镇人口过快增长的背景下,镇村一级的基层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配套管网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给我省完成“十二五”水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带来了不确定性。“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也制约了治水的效果。


  城乡差异


  末端管网建设滞后,难以深入到乡镇、河涌等治水的“最后一公里”,污水处理能力难以进一步发挥
  云浮有自然村8788个,其中有污水处理设施的仅2800个左右。云浮市环保局总工程师梁志强坦言,镇和村一级是云浮减排的弱项。污水处理未能深入“毛细血管”,成为当地农村的水污染隐患。
  夏洞新村即将完工的污水处理池就紧邻着一家工厂,浑浊的污水从工厂的墙洞里流出。在相隔不远的下白村,为处理生活污水,村里在五六年前投入了十几万元建成4个污水处理池。但同样由于配套管网不够深入,村子旁的沟道里仍然流着浑浊且不知来源的水流。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已是在污水治理上起步较早的村,更多的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尚未修建污水处理设施。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我省已形成“一县一厂”的污水厂布局,但末端管网建设的滞后,特别是难以深入到乡镇、河涌等治水的“最后一公里”,令污水处理能力难以进一步发挥,需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收集率。
  与镇村污水处理滞后的情况不同的是,云浮城区和县区的污水处理设施情况相对领先。
  目前,云浮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农村仅为39%。梁志强介绍,云浮是第一个达到每个县要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地级市,现在日处理总能力达到14.9万吨。
  云浮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大相径庭的境况在粤东西北并非孤例。粤东污染最严重的练江,劣V类水质已持续15年,其流域生活污水日排放量约86万吨,约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8%,然而,练江全流域生活污水处理率仅16.8%,练江流域两区一市共35个镇(街),目前尚有23个镇(街)没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每天约72万吨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除了城乡差异巨大,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进度同样不平衡。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珠三角地区73个中心镇、东莞中山2市所有建制镇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粤东西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和规模仅分别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0.1%和20.5%。在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方面,东西北地区同样滞后,仅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的26.5%。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