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蛋白灌溉农田 工艺水“变废为宝”
摘要: 摘要: 近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采访时获悉,该所研究员刘刚研究小组,研制出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技术,将废水变成蛋白质饲料和灌溉用水。目前该工艺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可解决年产 ...
摘要:近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采访时获悉,该所研究员刘刚研究小组,研制出马铃薯淀粉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备技术,将废水变成蛋白质饲料和灌溉用水。目前该工艺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可解决年产万吨淀粉的加工企业废水排放难题。
然而,马铃薯淀粉加工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工艺水(分离之水),工艺水中含有蛋白质、淀粉、低聚糖等有机营养物。刘刚说,因为工艺水的固形物浓度在5%左右,化学耗氧量(COD)高达30000~50000mg/L,目前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很难处理。若直接排放,会导致环境污染、水中生物因缺氧死去。若直接进行农田灌溉,则会因为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发酵造成烧苗,最终引起作物减产或绝收。 据估计,全国每年有2100万吨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加工有机废水直接排到江河湖泊中。造成相关地区水域富营养化,河流鱼虾死亡,土地酸化,作物减产或绝收。各级环保部门已经相继关停了一万多家小型加工企业。
在研究过程中,小组很快遇到了问题:由于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量大、固形物较低,常规分离技术成本很高。采用超滤法等很难实现工业化。 “好似做豆腐脑一样。”刘刚这样比喻絮凝沉淀蛋白质的过程。但是,马铃薯蛋白絮体比重较轻、水中果胶含量高,沉降速度慢,普通离心设备根本无法连续分离脱水。这就需要研发一种非紊流态沉淀分离装备,实现絮体成长、沉降和清水分流浓缩。同时,研究小组选择改造一种特殊的离心分离设备连续脱水分离蛋白质。提取蛋白后的废水再通过固定化微生物净化法降解剩余小分子有机物。经过处理后,净水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也可以直接灌溉农田或者作为中水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