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日,记者从昆明市滇管局获悉,由昆明市滇投公司负责的盘龙江清水通道清淤工作完成了盘龙江30余万立方米淤泥清理工作,为牛栏江江水汇入滇池做好了准备。
打通7处肠梗阻 清除淤泥30万方 盘龙江昨日完成大扫除 工程方正进行绿植恢复及堤岸修复
为确保进入滇池的牛栏江水水质稳定在地标水Ⅲ类标准,6万余工作人员与1万余台次机械设备加班加点地工作,在滚滚清水汇入滇池前,最重要的“主动脉”——盘龙江同期完成了大扫除工作。
走访 湖滨路桥旁车辆不必再并道而行
记者昨日来到位于湖滨路的湖滨路桥处观察,这是盘龙江汇入滇池的入湖口。与11月15日盘龙江清淤除障工程开工仪式相比,路边的蓝色围挡已经全部拆除,车辆到此不必再并道通行;桥洞下,原来残存的大量石块、废旧围堰和旧桥桥墩在工程期间已经完全清除,水流畅行无阻;而桥洞下这个“肠梗阻”工程点附近,原本飘着些许令人不适的气味,而昨天的同一地点,暖阳下已有不少白鸥停留。据了解,盘龙江“大扫除”工作中,工作人员们不畏严寒、不分昼夜奋战在冰冷的泥沼中,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通水扫清通道。“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沿江部分地带绿色植物恢复和堤岸修复等收尾工作。”昆明市排水公司经理杨光荣介绍,收尾工作进行中还要逐步收掉沿江蓝色围挡。 自3月1日开始,昆明市在盘龙江分4个段面进行“牛栏江应急备用水源补给工程”施工,工程为昆明的抗旱保供水发挥应急作用;紧接着,由昆明市滇投公司负责的盘龙江清水通道清淤工作也于5月20日启动,截至12月28日,盘龙江清淤除障应急工程全部完工,投入人工约6万人次,机械设备1万余台次,盘龙江清淤量30万立方米,像湖滨路桥下的障碍点共清除7个。
功效 提供给昆明可靠应急水源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来自德泽水库,其总库容为4.48亿立方米,干河提水泵站距大坝17.6千米,装机9.2万千瓦、扬程233米;输水线路总长为115.6千米(以上数据以现场通报为准)。工程主要任务为近期重点向滇池补水,改善滇池水环境和水资源条件,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达到规划水质目标,并具备为昆明市应急供水的能力,远期主要任务是向曲靖市供水,并与金沙江调水工程共同向滇池补水,同时作为昆明市的备用水源。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通水后将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加快湖泊水体循环和交换,与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等综合治理措施共同发挥作用,改善滇池水环境。另外,2009年入秋以来,昆明市连续遭受严重旱情,城市供水日趋紧张,“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将为昆明提供可靠的应急备用水源,提升城市抗击供水危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昆明环境优势。同时,该工程还将满足昆明地区的城市应急用水需求。
呼吁 有清澈入湖水源仍需爱护母亲湖
在通水之际,昆明市滇管局昨日通过媒体呼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历时4年、凝聚了数万建设者无数汗水和心血,工程全体建设者克服了施工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工程建设任务重等各种困难,在牛栏江下游偏远的深山峡谷区建成了142米高的德泽水库,目前水量3.9亿立方米。工程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汗水,成果来之不易。 在今后河道绿化、保洁以及执法检查工作中,希望广大市民能积极支持与关心,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不随意往河道里丢垃圾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珍惜来之不易的水资源,为母亲湖早日变清共同努力。
周边情况 水质昨日浑浊,并非江水本色
56岁的杨阿姨就住在桃源广场边,盘龙江清淤结束后,她昨天赶紧洗了个头,趁着晴朗天气,专门跑到江边来梳理头发。“有些人喜欢电吹风,但我就喜欢让头发自然干,盘龙江边风景好,在这梳头心情也好。前久清淤,江边都被围起来施工,而且天气也不好,我都好久没来这里了。”杨阿姨说,疏挖底泥时,工人在盘龙江里用沙袋围围堰。那时江里的水很小,而且很集中。海鸥、白鹭经常站在沙袋边上,守候江中鱼虾。但昨天早上,水流加大后,反而不见了红嘴鸥的踪影。 记者发现,与9月份牛栏江放水盘龙江不同,这次盘龙江通水,虽然水面依然浑浊,但里面的杂质,特别是生活垃圾少了很多。据介绍,远道而来的牛栏江水略显浑浊的原因是受明渠底部泥土的影响,并非江水本来的颜色。 对于为何红嘴鸥没来盘龙江,站在旁边的一位老师傅说,现在水流大了,而且这么浑,红嘴鸥怕是难以觅食了。他上午刚去过翠湖,那里的红嘴鸥不是一般得多。可能过几天等水澄清了,海鸥又会飞回来的。 从杨阿姨站立的地方顺流而下200多米,沿途都有老人自带椅子坐在江边晒太阳。“好久都没这么舒服了,美中不足的就是水这么浑。”七八个老倌围坐在一起下象棋,除了博弈双方外,其他老人不时扶在围栏上俯视江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