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建业大厦,在冷雨夜失火,最后整栋大厦烧通天,成为一座“长炭”。火被扑灭后,有关部门开始追责反思,但这不妨碍我们向发达国家取取经。
如果你来到北美,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所有通向建筑外部的大门一律是从里往外开的,而不是从外往里开的。原来这跟一场大火有关,1903年芝加哥的易洛魁剧院发生火灾,当人们发现着火之后纷纷涌向大门,却发现门打不开,由于后面的人不停涌来,导致超过600人在门口被踩死和熏死。芝加哥政府在反思之后立法规定,所有建筑通向外部的门必须能够从外面打开,这后来也成为北美建筑的一项标准。 另外,如果你看过《老友记》,应该会记得公寓外墙上挂着的那些铁楼梯,其实这种楼梯在很多北美城市都看得到。不了解的人也许会觉得好端端的一栋楼挂个这样的东西有点有碍观瞻,但这其实也是法律规定。事情起源是1860年纽约的两场大火,当时的纽约由于有大量移民涌入,公寓设计者为了划出更多房间出租,大多都没有配置逃生通道。当这两场大火发生的时候,人们挤在唯一的楼梯里无法逃生,有30多人因此失去了性命。后来,纽约市政府痛定思痛,下令所有公寓大楼必须装有逃生通道,于是便出现了把楼梯挂在外墙上这种独特景观。 还有,现在很多建筑都装有自动洒水系统,其实这也是受到一次火灾的影响。虽然自动洒水系统在1874年已经发明了,但一直未被重视。直到1876年纽约的布鲁克林剧院发生大火,导致296人罹难,纽约市政府为了防止惨剧再次发生,下令所有剧院必须加装自动洒水系统。后来,这个新发明被推广到其他建筑和城市,成为了世界建筑行业的标准之一。 塑造一座城市的因素有很多,大火是其中一个。纽约、芝加哥、多伦多、波士顿等众多北美城市在19世纪都经历过超级大火的洗礼,这些大火对后来的城市面貌、建筑设计、防火法规等方面的发展都带来深远影响。建业大厦的大火终于扑灭了,但有着类似火灾隐患的大楼依然不少,如果政府能好好地总结经验教训的话,这对于广大市民来说未必不是一个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