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贫困县“穷”“奢”通吃 引质疑谁来问责?
摘要: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引起当地群众质疑。 贫困县“穷”“奢”通吃 黑龙江省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困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这种“穷”“奢”通吃、自相矛盾的做法,引起当地群众质疑。该市领导坦承,然已按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对政府大楼超标房间进行腾退,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依然令他们深感窘迫和不安。 “十一五”末,海伦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但在该市上报的贫困县申报报告中,却出现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70%的农户靠抬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等表述。据新华网记者采访了解,为了申报贫困县,该市领导“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多次跑北京”。简言之,海伦市的贫困县“帽子”就是“跑门路”给“跑”来的,最初的申报报告很有水分。 如果海伦市根本不符合“贫困县”的评定标准,之前的申报报告水分太大,这是一种孤立的造假行为,就意味着该市挤占了该省、国内其他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相对更差、亟待获得扶贫救助农户更多的县市的名额。如果海伦市的“掺水”申报做法,带有相当的普遍性,就表明国家和各省的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向上出了大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国家和黑龙江省扶贫开发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都有责任介入对海伦市的个案调查,对近年来被列入贫困县名单的地方开展明察暗访,揪出造假者,给予严厉问责处罚,追回骗取、套取资金。扶贫开发主管部门还应总结过往贫困县申报审批管理工作中的疏漏,增强这项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公众监督,尽可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跑”来了贫困县“帽子”的海伦市,使用写字楼置换的操作方式,变相投资近亿元建起了政府大楼。这在当地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新华网报道中转述当地农民的话说,“(当地政府)有钱盖大楼,没钱修水利,农民不致富,县里咋脱贫呀?” 转变增长方式,调整扶贫开发思路,创新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问题是,既有的增长方式、扶贫开发思路和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即便存在偏差,也绝不可能容许造假“跑”贫困县“帽子”、巨资建造豪华机关办公楼,前者的转变改革,不意味着现有问题就不被纠正、责任单位和官员不被问责处理。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