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内涝治理工程 以后不用担心积水了
摘要:新建一条雨水管道、修建一条水泥路、铺设一根自来水管……这样的工程或许称不得浩大,但一个个汇集起来,却真真切切让数以万计的百姓出行变得方便、致富路变得顺畅、身体变得健康起来。
廖阿姨知道,这一改变得益于今年夏天在地下铺设的一条排水管道,“我们以后不用担心积水了。” 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凯风路(第八中学至电厂铁路专用线段)内涝治理工程作为唯一的单列项目写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因为,随着八中路口附近的铁路报废,排水边沟全部淤塞,这里曾是市区内涝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频繁的内涝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孩子们常常要蹚着水上下学。因积水过深,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只能避水绕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今年3月,凯风路(第八中学至电厂铁路专用线段)内涝治理一期工程开工。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一条760米长的雨水管将路面积水排入漓江。这条新铺的管道口径最小的50厘米,最大的有1米,可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困扰这一区域居民已久的内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记者从市政局了解到,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95万元,除了铺设雨水管,还对片区排洪沟进行清淤,并配套建设检查井、雨水口等附属构筑物。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竣工结算。
2013年7月,阳朔县扶贫办和交通局筹措320万元,对水洛村5.2公里的进村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如今,一条平整的水泥路已经修成,村民再也不用担心金桔会被颠坏了。 两年多来,阳朔县共投入3800多万元用于贫困村道路翻修、新建。其中,硬化贫困村通村道路5条33公里,新修道路26条54公里,硬化村屯道路16条28公里。农民成为这些道路的直接受益者。 而这,只是桂林“修建贫困村屯道路”项目的一角。2013年,该项目共建设369条道路,里程总计521.71公里。 桂林的贫困村多分布在各县的边远山区,每公里屯级路的建设费用平均要在25万元以上,因此在修路资金的保障上也需要更多的倾斜。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截至10月,这一项目已投入资金9074万元,全额完成年初投资计划。在道路修建质量上,市扶贫办也严格把关———在抽查的项目中,道路建设质量和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规定的标准。 369条道路,解决了贫困地区18万多人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今年仅市财政专项划拨的扶贫资金就达2700万元,其中全市270个整村推进贫困村都得到了7万元的产业开发资金。通过这一专项资金的整合、引导,共吸纳其他资金4256万元,为全市270个整村推进贫困村发展新种项目61819亩,后续管护2350亩,低产改造11350亩…… 截至今年8月底,270个整村推进扶贫村的产业开发项目中,除了因气候原因导致少数项目尚未实施外,其他项目全部实施完毕且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为村民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增收效果究竟如何,2年前就被纳入这一项目的荔浦县龙怀乡东坪村的实际情况最有说服力。 东坪村是一个人口达2066人的少数民族混居村,因为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2010年人均收入只有3100元。2011年,东坪村成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首批贫困村之一。 东坪村原来的主导产业是生姜,产业单一增收慢。在16万元产业开发资金的支持下,东坪村村民到外地学习考察,迅速调整了产业结构,在生姜种植的基础上增加了642亩柑橙、80亩山葡萄,并发展起养殖业。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姚考林说,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186元,比2010年增加了2086元。 据市扶贫办统计,今年全市贫困村人均收入增幅可达19%以上,至年底有望接近或突破5000元大关,届时可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