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公布
广州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出炉 价值类型多样、建筑类型丰富、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跨度大 望穿秋水,广州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终于揭开庐山真面目。这批名单经过了艰辛的普查,严格的评审,不断增补,反复修改。作为体现广州2200年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首批名单,它们是如何发现与产生的?入选标准是什么?又有哪些特点?负责名单推荐工作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张智敏博士与刘晖博士为读者揭秘。 范围 130余人历时13月调研2万栋建筑 首批名单是何时开始酝酿、如何发现、产生的,这个团队有哪些人? 答:第一批历史建筑推荐始于2012年12月。 此前,2012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与广州大学两个大学的普查团队开始了对历史城区内1038宗(实际是994宗)历史审批地块内的历史建筑普查,华工项目组由建筑历史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80余人参与,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师生共50多人参与。 共对历史城区内约6平方公里的现存建筑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共调研了近2万栋建筑。 从不到100处增加到398处 华南理工大学项目组在上述普查的基础上,结合新快报《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及“岭南现代建筑保护行动”等媒体报道、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对岭南建筑史的研究和广州城市史方面的研究(本次名单比较多的也关注到岭南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和广州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活动遗存)、市规划局和各区政府掌握的历史建筑线索、市民个人推荐,以及近期一些重点平台项目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得到的线索,汇总形成了此次的推荐名单。 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几经反复,从第一个版本不到100处到第二个版本的122处到最后形成的这398处,数字的增增减减背后,是保护视野放宽,来源更加多样,名单上的建筑类型也更加丰富全面。最初的几十处名单多是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到现在近400处建筑里超过2/3是民居,历史建筑保护也从“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变得走入“寻常百姓家”,发掘民间建筑之中蕴含的价值。 直到本次名城委审议前的几天,我们都还对398处建筑进行逐一实地查看,复核准确地址和保护现状,尽最大可能杜绝错位。 标准 《保护办法》五大标准 选择的标准和排除的原则? 答:选择标准首先依据《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草案)》中关于历史建筑的定义及价值标准的相关条款推荐。 评价标准包括: (一)地方历史价值:反映广州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二)建筑艺术、科学价值: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反映地域建筑历史文化特点、艺术特色或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三)历史事件载体与名人纪念价值:与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或者著名人物相关的代表性建(构)筑物。 (四)代表性、标志性价值:代表性、标志性建筑或者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 (五)其他历史文化价值:其他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构)筑物、市政基础设施、园林等。 根据市政府近期通过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对建成虽不满30年,但是符合前款规定特征之一,突出反映地方时代特点的建(构)筑物,也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所以个别建筑不满30年但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也纳入到推荐名单当中。 最老的是1803年,最年轻是1989年 首批有多少处?哪些特点?有哪几类?哪些代表性?最老的与最年轻的? 答:首批历史建筑推荐名单共398处,主要有四大特点, 希望为今后的历史建筑认定建立标杆。 一价值类型多样:各类型价值的代表都有: 地方历史价值:如民国广东警备司令部旧址 建筑科学艺术价值:如山庄旅舍 历史事件价值:如广交会建筑 代表性标志性价值、名人价值:如文化公园水产馆;如林克明旧居、广福巷1、3号 其他历史价值:如海珠桥、兰圃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