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激活”建筑蓝筹
建筑板块本周三迎来了惊人的“满堂红”,58只个股全数飘红(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含装饰、园林),空港股份、浦东建设大涨逾10%,中国建筑、上海建工、宁波建工、中工国际等涨逾5%。
尽管目前还没有上市公司明确公布发行优先股,但业内普遍预计率先试点公司将面向盈利稳定的国企(央企),尤其是建筑蓝筹企业。兴业证券分析师王挺甚至直言,优先股将成为建筑业在2014年的重要变革力量。
7%的诱惑
记者了解到,优先股的公开发行限于上市公司,且公开发行须采用固定股息率;所发行的优先股不得超过普通股总数的50%,筹资金额不得超过发行前净资产的50%;企业若把优先股作为并购重组手段,其收购要约可以针对优先股股东和普通股股东提出不同的收购条件。
王挺指出,优先股在我国股份制改革、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就已存在,但是股改后逐渐淡出。一般而言,只要ROE(净资产收益率)高于优先股的股息率,企业就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优先股的方式来实现增厚业绩的目标。“从目前的市场环境看,优先股的股息率一般在7%上下浮动,因此ROE水平超过7%的企业都可以考虑通过发行优先股来进行股权融资,大型建筑央企基本都符合发行优先股的条件。”王挺认为。
在王挺看来,推行优先股制度拓展了建筑国企的融资渠道,有助于提升其收入增速。首先,建筑业营运资金占用比例较大的特性导致建筑企业的规模扩张始终与资金扩张风险相随相伴。由于行政干预和制度等因素,建筑国企在融资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优先股制度的推行可以有效解决其融资难题,打开企业的成长空间。其次,由于融资渠道受限,建筑国企的融资方式基本以债务融资为主,这导致其在规模扩张中的财务成本难以下降。通过发行优先股这一方式融资,建筑国企可以降低财务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赶走”财务重压
记者查阅相关数据后发现,截至第三季度末,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水电等几家建筑蓝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在75%以上。Wind数据显示,中国建筑第三季度末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8.64%,中国交建为78.45%,中国水电更是达到了81.29%。此前国资委曾严控央企资产负债率,将负债标准红线从原来的80%调至75%,而国际公认的负债率红线是60%,当前建筑蓝筹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80%左右,均面临不小压力。
记者了解到,优先股属于权益类融资工具。发行优先股后,建筑企业不但可以补充资本金、增加权益,从而提高负债融资能力,还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同时,发行优先股对企业来说不存在还本压力,因为优先股股利不是发行方必须偿付的一项法定债务,而只在项目盈利时才支付股息,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财务压力。另外,由于优先股没有规定最终到期日,它实质上是一种永续性借款。
“优先股试点利好ROE稳定且资产负债率高的建筑龙头企业。国内大型建筑地产公司的平均ROE保持在13%左右,但资产负债率基本在75%以上,优先股试点为这类公司补充资本和调节财务杠杆提供了有效途径。”宏源证券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从债权人角度看,优先股属于公司股本,从而巩固了发行方的财务状况,风险较小。”
申银万国分析师陆玲玲则指出,建筑企业普遍采用BT或BOT模式,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通过优先股这种股权融资模式,企业的负债融资能力将得到释放。
倒逼估值洼地优势
据陆玲玲介绍,目前A股建筑蓝筹股的估值水平极低,中国建筑、中国水电、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和中国交建等公司的股价甚至已经跌破每股净资产值。如果在股价被低估时发行普通股融资,将有损于原有股东的利益(股权被稀释),而发行优先股则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也是高盛在2008年陷入危机时发行优先股而非普通股的原因。
“通过发行优先股融资,企业可偿还银行贷款,降低资产负债率;发行不可转换优先股,加快收(并)购,无需担心摊薄原有股东权益。此外,大型建筑工程公司发行优先股将有助于增加机构投资者的长期持仓意愿,提高上市公司的市场流动性,实现估值提升,启动估值修复行情。”前述分析师说,“对发行方来说,优先股的资金成本介于普通股和债券之间。作为一种权益资本融资形式,优先股在降低企业杠杆率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控制权不会分散。”
陆玲玲指出,优先股虽然属于权益类融资,但是支付固定股息率的性质类似于债券,因此当企业的ROE水平高于优先股的股息率水平时,发行优先股就能增厚普通股的业绩。
“从基本面上看,优先股试点可以间接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增厚普通股收益;从估值方面看,优先股试点可以拓展建筑企业融资途径,补充企业资金,使其更好地开展BT、BOT项目。”陆玲玲认为,“业绩稳定、盈利能力较好、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大型建筑央企有望率先成为试点,比如中国建筑、中国水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