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京沪高铁之后的又一世界级基础工程。跨海通道穿越伶仃洋海域,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三地政府共建共管。这项寄予百年梦想的工程被人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宏大的规模,更因为它独特的经济社会背景。本期筑龙之旅带您奔赴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揭秘港珠澳大桥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港珠澳大桥总体平面图
 工厂法沉管预制厂鸟瞰图
 工厂化预制工艺三维视图
 图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东人工岛钢圆筒振沉现场
 图为港珠澳大桥珠澳人工岛
东、西人工岛敢叫天堑变通途 钢圆筒深入海底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长约29.6公里,采用桥岛隧组合,由5.3公里的隧道和22.9公里的跨海大桥组成。为了使桥隧更好的衔接转换以及设置隧道通风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隧道两端各设一个海中人工岛,这就是东、西人工岛。两个人工岛通过海底沉管隧道连接,人工岛与内陆通过桥梁连接。 提起西人工岛,但凡去过一次的人都不想再去第二次。从营地码头出发,交通船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航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如果遇到海上起风,航行时间加倍不说,光是起伏颠簸的船舱,就足以使人望而却步,这也使不少亲历者发出过“下岛了就不想上去,上岛了就不想下来”的感慨。正是在这样一个使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一群以“善打硬仗、敢打硬仗”著称的建设者们,用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敢叫天堑变通途”的豪迈。 伶仃洋的气象、海况、中华白海豚保护、工期、质量、安全,考虑这些因素,传统工艺的施工风险难以让人放心。经过分析比选之后,方案最终敲定:大直径钢圆筒深入海底,快速形成人工岛,大大减少船机及海上作业的时间,大圆筒良好的稳定性和止水性能,为后续工作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随着西人工岛主体合围,曾经竞争对手的怀疑也变成了叹服。 沉管预制厂曾是荒岛 33节沉管铸海底隧道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是整个工程的关键。海底隧道方案采用沉管方案,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沉管隧道。制作33节钢筋混凝土管节,然后把它们按顺序安装到海底,最后连成一个长管子,这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基本原理,也是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沉管隧道之一。 制造沉管需要一座超级车间。从珠海香洲港出伶仃洋27公里,便是桂山岛。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坐落在桂山岛北端的牛头岛上,这个曾经被荒废的小岛经过建设者们的拓荒建设,如今已经成为岛隧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世界最大的沉管流水线。 预制厂颠覆了项目副总经理吴凤亮这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工程的印象:“教科书上将施工的特点描述为‘施工的流动性和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而沉管预制厂体现的却是程序化、标准化、流水化生产。”他说,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是因为沉管预制自始至终是岛隧工程的关键,预制的速度决定了工程是否能够按期完工,预制的质量决定了工程是否成功。流水化、标准化恰恰是质量和效率的最大保障。 就在今年11月23日21时30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六节巨型沉管E6安装告捷。至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海底沉管隧道已达945米,接近千米大关,其长度已经相当于国内沉管隧道第一。 技术创新践行120年的承诺 月月都是质量月 港珠澳大桥建设可以说代表着当今世界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中国工业化的水平。“产品零缺陷,保大桥使用120年”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对祖国的庄严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