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军:成功建筑师的设计之路
王振军 1.当年您是如何走上建筑设计之路的?是兴趣导致的自然选择还是家庭教育的熏陶使然? 爷爷是教美术和国文的教师出身,他的言传身教对自己幼年的兴趣挖掘无疑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中学时代学的是数理化,大学报考时好像自然就选择了介于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建筑学专业。 2.近三十年的职业生涯,您对设计行业和设计企业的发展有些什么感悟? 建筑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属性,当然是指精神功能和物质功能两方面,因此它就不可能是仅仅限于形式的艺术,也不可能是一种智力游戏。建筑学可能是人类所有学科中需要去掌握最繁杂知识的学科之一。 建筑创作虽然表现为诸多矛盾的交锋、融合、重组,但这种重组不仅仅是停留在审美和智力游戏的层面,其中的文化、社会含量更应占其首位,我们对建筑进行设计探索,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新意和“手法主义”审美的可能性,而是要用这种方法寻找建筑的本质意义。 创作过程应是从外至内的和从内至外的分析过程,不同的环境中建筑师应用不同作品来解答。因此,虽然辨证、理性的思维方法是永恒的,但作品的表现形式是永远变化的。 好的建筑应该是真实的建筑。首先是概念比较清晰,感知度高,能引起大家共鸣。第二是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第三是空间体验深度感人。第四是要关照化传统,因为建筑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3.作为一线建筑师,您是否有欣赏的建筑大师?如果有,他们身上哪些东西值得您学习呢? 建筑的特殊属性决定了他是一个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所以我欣赏那些具有理性思维和手法、同时又具有超常艺术感知力的建筑师。 4.我国建筑一般使用寿命低于三五十年的情况比较普遍,而日本、欧洲等国家建筑的使用寿命可以在80年、100年以上,这是建筑设计不当导致的结果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中国的大问题也是建筑界的大问题,大问题之一就是法律的缺失,总体来说中国建筑的低寿命是规划的低寿命引起的,因为规划不像欧美那样具有法律约束性,当然也与我们规划不具前瞻性有关。 5.现在都提倡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建筑师应当在这方面发挥什么作用? 建筑室内外材料的选择决定着它的品质、风格、舒适度以及对环境的融入程度。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肯定是本世纪建筑的主旋律,所有的建筑都应从项目的自身特色发展寻求适宜的绿色技术,根植于本土的建筑手段和建筑材料,和来源于西方高技术节能技术正大量地被有意识地引入到办公建筑中,选址和总体布局中的节地问题,建筑形体控制、外墙材料选择、空调的冷热源和空调方式的选择、自然采光的充分引入和遮阳设计、节水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筑材料的本土化、工业化、装配化等等,均能被实质性地运用到了这类建筑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实践证明高技和低技结合下的低碳技术才是中国现阶段绿色建筑实践的出路所在。 可以预见,不管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的节能,只有当她被设计师和开发商主动掌握时,她将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工具,从而成为与建筑手法融为一体的、将会为建筑将来改变和丰富建筑师的形式语言设计手法。在此建议:应追求“学科渗透”,建筑师应于设备师更加全方位的合作,以防止技术与建筑的脱节。在学科素养上相互向积极扩展专业知识领域,在建设的实践中积极加强各专业间交流和合作。 6.中国建筑师在国际上的声音不多,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最后请您给建筑学子及年轻建筑师一些建议! 我认为主要是客观上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目前仍处于以欧美为主导的评价体系中,话语权本身就在别人那里,再加上中国融入世界也就短短20年时间,建筑师还没有更多机会去接受锻炼从而去表现自信,以至于也就导致中国的决策者把大量的机会拱手让给外国建筑师,这方面有点恶性循环。要改变现状,一方面中国建筑师要努力,同时国家也要制定法规让中国建筑师能有机会在中国本土的标志性建筑竞赛中能有机会展露才能。 建筑学对建筑师所提出的包罗万象的知识诉求决定了建筑师需要沉下心去学习、去实践,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职业。 简介: 中国电子工程院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工作室主持人,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于1998年荣获本年度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2005年被评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其主持的首都机场T3塔台、浦东软件园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设计奖9项,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作品及设计理念被分别刊登在《中国青年建筑师1》及《中国青年建筑师188》和《世博建筑》等书中。同时担任《建筑技艺》杂志编委及《建筑与文化》杂志编委。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