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 保电工作顺利完成
摘要: 摘要: 2013年12月2日1时,月城西昌的气温已从白天的18摄氏度骤降至5摄氏度。姜涛跺了跺脚,搓了搓手,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还有半小时就发射了!”他对同伴喊道。姜涛是四川凉山供电公司营销部员工,此时,他正在 ...
摘要:2013年12月2日1时,月城西昌的气温已从白天的18摄氏度骤降至5摄氏度。姜涛跺了跺脚,搓了搓手,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还有半小时就发射了!”他对同伴喊道。姜涛是四川凉山供电公司营销部员工,此时,他正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院内,和配电班的付杨超、马建林一起,守在应急发电车前,等候着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来完成供电工作。 和他们一起守在现场的还有一名专程来支援此次卫星保电的攀枝花供电公司员工。12月1日7时,他们4人赶到发射中心院内,将线路与发射中心配电设备连接好之后,就一直在此蹲守。应急发电车是凉山供电公司为保障指挥控制大厅供电万无一失安排的第四套方案。“我们相当于最后一道防线,正常情况下,能用到这套方案的概率很小很小。”姜涛说,并不是每次卫星保电都需要安排第四套方案,“主要是嫦娥三号意义太重大了,而且客户也提出了需求,我们肯定无条件满足。”这时,4人检查了一遍发电车的相关设备,神情从容。 之所以胸有成竹,是因为姜涛心里清楚,为嫦娥三号保电并不只是他们4个人在“战斗”。 从9月份以来,凉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仕民就着手为嫦娥三号保电做相关布置和准备。2008年10月,张仕民来到凉山供电公司(当时为西昌电业局)工作,到现在已经组织参与了30多次卫星保电的方案制定。尽管如此,他还是直言,到了快要发射的时候,心里不免有点紧张。 “卫星发射对于电压质量的要求特别高,一次跳闸重合都会冲击到他们的设备。而凉山电网负荷结构又比较特殊。”张仕民说,凉山电网除了为卫星发射基地供电,还主要承担着成昆电气化铁路和几大钢厂的供电任务。“偏偏电气化铁路和钢厂的负荷都是冲击负荷,正好跟卫星发射对电能的需求相冲突。”正因如此,卫星保电期间优化电网运行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对于几乎每个月都会为卫星发射保电的凉山供电公司而言,这已成为轻车熟路的常态化工作。“具体电网运行方式在发射前4天已经调整完成,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那些有冲击的负荷隔离开,给卫星发射营造一个相对孤立、稳定的小电网。发射前8小时,我们还会安排停掉一些可能会给发射造成影响的小工业负荷。”虽然说起来轻松,但这次嫦娥三号保电的电网运行方案,他们已根据发射中心的具体工作安排和电网运行实际情况,调整优化了四五次。 11月29日开始,凉山供电公司正式进入特级保电状态,变电运行、抢修、调度多个专业的保电人员迅速就位,变电站巡视、线路不间断特巡……一切都严格按照计划有序进行。12月1日一早,在姜涛与同事驾驶应急发电车赶到发射中心的同时,张仕民挨个去往涉及发射中心和跟踪站供电的变电站。“去看看,他们人员都到位了,我也就放心了。”对于嫦娥三号的保电,张仕民已经做到了心里有数。入夜后,张仕民按照特级保电方案的要求,来到调度控制中心值班。凉山供电公司多个专业人员组成的6个保电小组,正在各自的岗位坚守。 距离嫦娥三号发射还有10分钟。姜涛、付杨超4人最后检查了一遍应急发电车的设备,确认一切正常后,4人全神贯注地站在应急发电车前,静候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10、9、8……3、2、1,点火!”12月2日1时30分,长征火箭喷出一股橘红色烈焰,拔地而起,西昌的夜空中透出了黑红色的光。火箭拖着长长的尾翼,直冲天幕,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片刻后,发射的轰鸣声传来,瞬间,火箭消失在天际。 姜涛、付杨超4人稍稍松了口气。付杨超掏出手机,打开嫦娥三号发射直播的网页。大家围拢过来,边看边兴奋地讨论嫦娥三号的飞行状态。此时,在他们的脸上看到的不是疲惫与倦怠,而是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 “器箭分离了!”飞行1140秒后,火箭将嫦娥三号送上了奔月的旅程,此时,测控的接力棒转到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任务告一段落。这意味着,姜涛、付杨超4人今晚的保电工作顺利完成。在和客户确认沟通后,他们收拾东西离开发射中心。走在路上,他们还在谈论着“嫦娥”和“玉兔”奔月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