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落实“治用保”治污策略 湿地工程力度最大
摘要:近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治用保”水环境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把污染治理、再生水回用和湿地建设有机结合,确保水质安全。为了落实好“治用保”治污策略,我市规划了90个重点工程并列入国家海河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
据聊城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我市在省辖海河流域7个地市的排名,由第6位跃升至第2位。卫运河、马颊河、徒骇河三条主要河流COD和氨氮平均浓度为30.78毫克/升和2.27毫克/升,比“十一五”末分别下降了29.7%和13.4%。全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有水就有鱼”目标全面实现。 记者从聊城市环保局了解到,2012年环保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上万人次,现场检查排污企业近5000家(次);累计投资12亿多元,在33家工业污染源建设了污水深度处理工程或再生水回用工程。 同时,聊城市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150家重点企业下达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其中118家已通过验收,并建设了祥光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和信发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发挥环保倒逼作用,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禁止新建酒精、造纸、印染等高耗水、高排污企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为传统排污大户的造纸行业,2012年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降低了一个百分点,全市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万元产值排放强度由“十一五”末的1.48千克/万元降低至1.24千克/万元,氨氮由0.23千克/万元降低至0.196千克/万元。 聊城市还打造全方位监控系统,在61家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和14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安装了自动在线监测设施,在全市135个污染点源、人工湿地、城市总排等环境要素建设了视频监控,在主要河流出入境断面建设了17个河流断面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河流断面的实时监控。 据悉,聊城市累计投入10亿元,建成投运了14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1万吨,出水水质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建成了6个污泥处置工程,所有污泥都得到妥善处置。全市建设污水处理管网210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污水处理厂平均运行负荷率达到75%以上。 另外,聊城市建立起企业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三级应急防控体系,要求排污企业在厂内建设事故应急池和总排口电子闸门,形成一级防控;污水处理厂建设非正常工况状态下的应急储水池,形成二级防控;主要河流跨县界断面建设拦污节制闸及人工湿地截蓄污水,形成三级防控。建立“超标即应急”机制,组成应急机构,配备应急监测和处置设备,出现超标立即溯源并处置。从根源上杜绝了较大污染事故发生。 聊城市环保局还制定实施了科长值班制度,每周明确1名科长值班,值班科长为值班期间处理所有环境污染物超标问题的总负责人、总协调人和总督导落实的第一责任人,牵头负责一周内全市河流断面与污染点源的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在最短时间内解决超标问题。
在聊城市城区投资1.5亿元,对两座污水处理厂建设了深度处理工程和再生水回用管道,将再生水输送到国电聊城电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达标废水全部进入小湄河人工湿地,再生水回用率达50%,尾水成为生态景观水源。通过大力实施再生水回用措施,大大减少了地下水取水量,2011年以来,地下水位持续回升0.2米。 通过实施再生水截蓄工程,建设了拦河闸和橡胶坝19座。对不能回用的再生水进行截蓄,每年截蓄7000万吨,不但解决了沿岸农田灌溉和景观水水源问题,还通过自然降解净化,使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市年减少引用黄河水5000多万吨,打造了一批沿河沿湖景观带,实现了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流域内循环得到最大限度实现。 聊城市把人工湿地当作水污染防治亮点工程来抓,在对东昌湖、九州洼、鱼丘湖等湿地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投入55.7亿元,累计建成临清卫运和裕民渠、高唐泉林等人工湿地23处,使每个县(市、区)主要河流上均有一处可处理3倍排水量的湿地,对达标排放的工业和生活废水进一步净化处理,并在湿地进水口和出水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据介绍,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是“治用保”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的核心。聊城市湿地工程力度之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人工湿地不但可以极大改造和提升主要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能力,还为建设优美的沿河沿湖风景区创造了条件。 聊城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局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区域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或污染严重且环境质量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对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暂停审批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项目。 “十二五”以来,聊城市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企业36家,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9个,涉及投资近60亿元,严防了新污染源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