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总体方针,东莞市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改善不够明显,与群众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运河、石马河和茅洲河等主要内河,水质均为Ⅴ类标准,水质状况属重度污染,氨氮、COD等多项指标劣于Ⅴ类水质标准,市内河涌仍普遍存在黑臭现象。 不过这种现象即将得到改观,记者昨日从东莞市水务局获悉,《东莞市提高污水处理效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即将出台。《方案》要求,到“十二五”末,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截污管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污水进水浓度;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至2015年底,全市环境功能区水体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石马河、挂影洲围主干河涌水质基本达到IV类;2020年基本消除主要内河涌黑臭现象。 《方案》明确,东莞市将推进信息公开,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水环境信息公开制度,适时向社会滚动公布重要水源地、跨界河流交接断面和公众关注河段的水质状况。加强宣传解释东莞市污水治理现状、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建设规划等,争取群众对污水处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建立节水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全民参与节水减排。
截污管网 加快截污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方案》指出,东莞市将采取多种建设运营模式,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推进截污管网建设。 一是加快东莞市截污主干管网建设。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争取2013年底前基本完成所有截污主干管网项目,实现截污主干管网全线贯通。 二是大力推进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据悉,各镇街一直面临管网建设资金短缺、工程进度缓慢等问题。对此,《方案》要求市、镇两级政府加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运营模式,在2016年前,对有扩建、提标改造需要的镇街的配套截污管网进行建设。据该负责人透露,市水务局将通盘考虑全市各镇街次支管网整体布局,做到分区域、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排水规划。 《方案》明确,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鼓励社会资金、港澳台及国外资金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市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应充分利用国家相关金融政策,发挥金融杠杆作用,积极引进金融资金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发挥污水处理费效益。 三是推进现有管网的改造,要求2013年底前完成大市区具体改造的实施方案,2015年前提出镇街具体改造的实施方案,改善管网的污水收集效能。2020年前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覆盖城镇截污管网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对于东莞市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方案》要求市相关部门在2014年底前,完成《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划〔2003-2020〕》(指污水处理厂部分)修编工作,指导未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同时,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和提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 该负责人表示,争取在2015年底前,完成我市“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