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要想治理滇池 先得治理好城市水系统
摘要:最近,云南省社科院院长助理、研究员郑晓云当选为法国水科学院院士,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极少的海外科学院院士之一。一听这消息有点纳闷:一个研究社会学的专家,咋会当选科学院院士?昨天,记者带着疑问去采访郑晓云。
郑晓云听后似乎早有准备地说,法国水科学院整体上属于自然科学类的科学院,但国外对水问题的研究会涉及到政治、人文、环境等内容,会吸纳一些政府官员、企业家,或者是一些具有社会科学背景的专家、学者。例如,水文化研究就是法国水科学院工作的主题之一。 在社会科学领域,郑晓云可是30年扎根云南及周边东南亚国家进行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扎实的田野研究功底。1982年在云南大学历史系读大三时,他就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调查,毕业后又长年在基诺山做调查。他说:“一去首先碰到的是环境问题,当时森林和老百姓之间的冲突很大,那时就关注到了生态问题。后来调研扩展到坝区,坝区和森林的关系最终反映在水上,没有森林就没有水,从此开始了对水的关注。” 他随后撰写了《傣族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文章,2001年在挪威召开的第二次国际水历史大会上从1000多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额资助,他因此得以参加这次国际会议。从那以后,他就频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并于2010年当选为国际水历史学会主席,近20年来,郑晓云领导了多项有开创性的国际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组织了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编辑了多种国际学术期刊的水历史特刊。
当然,一些市民也许会说可以学学欧洲修建大型下水道,但郑晓云却说:“有了大型下水道,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雨水还是要就地被吸纳才好。”现在城市里都是水泥路、泊油路面,地面硬化后雨水就不能渗下去了。如果硬化地面留有空地,雨水可以完全下渗,要发挥好土层本身强大的蓄水功能。“全球气候紊乱是个趋势,城市暴雨已经是一种新型灾害,将来会越来越频繁。如果昆明没有大的动作,明后年还可能会有暴雨灾害,甚至比今年更严重。” 此外,要治理滇池,首先要治理好城市水系统。古代城市都有系统性很强的水循环系统,整个中国不论大中小城市都有由供水河、城河、水池、护城河、排水河等构成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在汉代就已形成了中国城市水系统建设的模式。民国以前,昆明堪称一座水城,城市内有很多小湖泊、水塘、城市河流、护城河、靠近滇池,还有大片湿地。昆明同样也形成了供水、城市循环、蓄水、排水等城市水循环功能,形成了昆明的水景观和水上交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