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设计师 查看内容

姜兴兴:普利兹克奖与中国建筑

2012-8-3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687| 评论: 0

简介: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这一事件在国内建筑界引起轩然大波,从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到业界专家的专题讨论,一时间中国建筑界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行业。如今,当评论的声音渐渐匿迹之后,我们更应该 ...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2012年度普利兹克奖,这一事件在国内建筑界引起轩然大波,从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到业界专家的专题讨论,一时间中国建筑界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行业。如今,当评论的声音渐渐匿迹之后,我们更应该对此次获奖事件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此,畅言网近日采访了法国AREP中国子公司经理姜兴兴先生,请他谈一谈普利兹克奖与中国建筑的那些事儿。

姜兴兴 法国AREP中国子公司经理

普利兹克之初体验

畅言网:

今年是普利兹克奖首次来到中国,而且我们中国的建筑师王澍更是在家门口获奖,这在我们建筑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您亲历了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请谈谈这次颁奖给您的感受是什么?

姜兴兴:

本次活动包含两场重要会议,一场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相当于一场学术交流会,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弗兰克·盖里、格伦·马库特、扎哈·哈迪德、让·努维尔,以及普利兹克先生等都出席了这次盛会。首规委领导和张永和教授一起主持,他们一个人代表政府业主方、一个代表建筑师,对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围绕着城市建设、城市化等提了一些问题。

其中王澍先生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尖锐的发表了自己对于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国内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的质疑, 表示中国城市“千城一面”。 另外,他也正如自己所宣称的那样,他是一个业余建筑师。但结果是,他这个业余建筑师获奖了,而像我们这些专业建筑师反而没有获奖。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会上,崔恺院士认为中国城市建设所遇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与中国人口庞大、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等有很大关系。我对此十分赞同,众所周知,法国二战后也面临着人口增长问题,尤其安置非洲移民的问题,所以,五十年代初,法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个情况很像中国在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建设的经济适用房,任何国家都会遇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法国当时建设的保障性用房就是见证。

王澍认为现在北京的住宅设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他也提到了自己所在的杭州市也有同样的问题,但我认为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和特殊背景。

普利兹克奖第一次授予一个中国人肯定是备受瞩目的事情,而且第一次在中国举办颁奖典礼。

法国AREP作品:上海铁路南客站

获奖之我见

畅言网:

请您对王澍获奖这件事情本身以及王澍的作品做些评价。

姜兴兴:

我觉得普利兹克奖颁给王澍是好事但同时带来了一个疑问,好事是因为给了中国人、中国的骄傲,疑问是,难道国内的建筑师都要向王澍学习吗?所有人都要学另类吗?我特别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做事的执着精神。我现场参观过他的项目,整体效果很不错,与杭州这座水墨山水基调的城市很匹配,但细节方面值得考究。法国的一些博物馆,例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卢浮宫金字塔,参观过后感觉很精致、节点很考究,所以我认为这些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畅言网:

您觉得王澍此次获奖是否能代表国内的建筑水平已经与世界接轨?国内的建筑设计与国外还存在哪些差距?

姜兴兴:

北京院院长朱小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建筑师应注重人品。我觉得也可以用这句话来答复你这个问题,其实中国建筑师很多情况下都是迫于无奈,在中国做建筑非常难。相对而言,王澍设计的作品背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青年建筑师是很难办到的。

建筑师受业主强制性的要求太多了,包括国内的一些规范也限制了建筑师的发挥。不同的领导、不同的甲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想法加到项目中。比如我们在做铁道部项目的时候,业主都会让我们体现一句话: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这个文化如何理解呢?难道只要我们寻找到一个符号添加到建筑上面就可以中标了?这就是中国建筑师在做项目时面临的一个时代大背景。

在建筑水平方面,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至少还有一百年的路要走。我们现在值得好好反思一下做事的态度,能够认真的静下心来做事的态度。在德国、瑞士等国家,同样一个东西,比如说一个栏杆,他们的就可以使用三、五百年,而中国的用两年可能就不错了。

畅言网:

您觉得单纯从设计水平出发,国内设计师与国外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

姜兴兴:

其实这是设计理念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我觉得国内一些建筑师已经设计出了许多很好的作品,不能说有差距,若有差距,那就是细节。雷姆·库哈斯的作品在他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在中国受欢迎,他的第一个作品是在法国郊区为老人设计的一座别墅,当时他还是一名作家兼记者,根本不会做建筑设计,但老人看了他写的书后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于是请他做设计。今天,库哈斯在国际上被看作是建筑大师,为中国设计了新中央电视台。阿尔巴多·西萨没在中国做过建筑,他是葡萄牙人,设计的作品与葡萄牙当地的气候文化结合得非常好,他本人没有在中国做过设计,因为他认为自己不了解中国,在中国做建筑就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现在很多国外建筑师是从中国建筑中抽取出中国的元素之后,再来理解中国文化,进而再做设计,他们对中国文化并非了解,而国外的建筑却是在细节方面打动人。

法国AREP作品:武汉火车站

经验之谈

畅言网:

据我们所知,AREP在法国是一家非常知名的设计公司,有着多年的发展历史,所以请问公司长期以来秉承着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姜兴兴:

AREP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做设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程度的尊重当地自然环境、景观、气候以及文化。尊重当地文化并非刻意追求,而是从作品细部反映出我们在寻找的一些具有中国元素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在国内做的农业银行数据处理中心项目对百叶窗的做法借用了明清时代传统的窗花样式,百叶窗打开后会让人看到一幅风景画般的景致,与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在尊重历史、考虑园林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大程度的尊重当地环境、气候、文化等。另外,我们还在法国南部设计了一座非常美丽的火车站——阿维尼翁火车站,它是一个完全与气候、环境相映成趣的建筑,一座生态的建筑。

畅言网:

您个人比较欣赏哪些建筑大师及建筑作品?

姜兴兴:

我比较喜欢两位大师,一位是刚才提到的让·努维尔先生,他的建筑作品充满激情。另一位就是阿尔瓦罗·西扎,他把建筑比作语言:“必须明确,我们不能发明语言,就像我们不能发明生活方式一样,语言是逐渐演变、不断发展的,要适应现实生活,表达现实生活。”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我也很喜欢,但是他在中国设计的作品太受约束,所以我不觉得他给中国做的建筑有多么的精致,虽然苏州博物馆还是不错的,但是与国外一些作品相比还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我这里指的是施工水平。

畅言网:

刚才您提到的几位大师以及作品都很好,但对于青年建筑师而言,需要走的路还很长,请问您对青年建筑师有什么建议可以让大家共勉,他们还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

姜兴兴:

我认为青年建筑师尤其在校学生应该尽量少用电脑,在国外我体会比较深的是老师要求学生做模型,用几根树枝、用石头等来表达,因为最原始的东西才能体现你最真实的想法。而一旦使用电脑之后,就会局限你的思维。电脑软件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等你通过软件画出几条线的时候可能你的想法又发生变化了,所以就是要勤于动手。在国外,除了最后交图需要通过软件完成之外,所有的环节基本是通过模型实现,当然也包括手绘草图。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