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第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得者,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何镜堂院士长期奋斗在建筑设计领域,是岭南建筑学派的旗帜性人物,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及其理论工作,对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三结合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设计出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引领当前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何镜堂院士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继承发展人之一,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延续和发扬了岭南前辈的优良学术传统,创造性地提出“两观三性”的建筑理论体系,把岭南建筑设计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此引领、振兴了“岭南建筑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其在建筑学界的卓越地位。 改革开放30年来,何镜堂院士始终走中国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经历了一个研究创作的喷发期,在国内不同地区承担了一大批标志性建筑项目和创作了较高难度的设计作品。其建筑作品先后获得2项国家金奖、3项国家银奖、4项国家铜奖、省部级以上奖项超过30项,在文化博览建筑及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何镜堂院士也因此获得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评选中,何镜堂院士主持的作品有13项获奖,成为建国以来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何镜堂院士中标并担纲总设计师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该方案在全球344个应征方案中脱颖而出,集中体现了全球华人的智慧,成功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时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华的形象,成为凝炼中华文明的丰碑,引领了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社会取得重大而广泛的影响。此外,何镜堂院士还主持设计了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及羽毛球馆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主持了澳门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等近200个大学校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何镜堂院士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实践“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团队合作推进创造力的落实,既创作出大量优秀设计成果,又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建筑英才。何镜堂院士及其工作团队成为国内最团结、最成熟、最活跃的设计集体之一,形成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和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他们勇于挑战,敢于创新,用实践作品打破国外大师的垄断,坚持走中华建筑科技繁荣之路。 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建筑科学发展工作,带动学科跨越式发展。何镜堂院士牵头筹建了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何镜堂院士出版了《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设计实践》等专著9部,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新建筑》等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何镜堂院士在教书育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何院士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建筑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至今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主要骨干力量。 由于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何镜堂院士获得2010年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2010)、广东十大创新人物(2010)、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09)等一系列荣誉。 何镜堂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对研究工作严肃认真,学风正派;对学术问题谦虚严谨,一丝不苟;敬业爱岗,善于和同行团结合作,尊重师长和前辈科学家;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何镜堂院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是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如今何镜堂院士仍勤奋工作在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以他活跃的学术思想和开拓创新精神,带领研究团队积极地投入到当代建筑理论创作和实践中,为提升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水平,弘扬中国建筑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一些代表性设计建筑被列入《二十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集锦》、《当代中国著名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和《中国百名一级注册建筑师作品选》。出版了《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专集。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5年4月,南京市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国际设计招标,这是建筑界一次较为瞩目的国际竞赛,这不仅是一组建筑设计,而是要营造一个场所精神,让人在这个特定的场所中去感受心灵的震撼,也让人看到人类未来的希望,同时还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关系,延伸原有纪念馆的脉络和风格,从整体上营造成一个从战争—屠杀—和平的空间序列和场所精神。在评审会上,何镜堂向以吴良镛、齐康院士为首的评委会作了方案汇报和答疑,何镜堂们的方案最终被评为一等奖并付诸实施,同时在《建筑学报》2005年第9期发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构思》的文章。 2007年4月,建设部和上海市举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竞赛,这是我国建筑界一件大事,也是其建筑师生涯最为重要的一次创作实践,何镜堂组织了以博士生为主的十多人设计团队,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八个字作为创作的设计定位。围绕如何表达中国特色进行攻关。中国馆以何镜堂院“东方之冠”作为国家馆的主体与清华大学和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合作组成联合团队深化设计。 。 何镜堂从研究生毕业便立志投身于建筑事业,到承担大量的设计、研究和教育工作,一直在摸索建筑创作之路,一条设计与研究、创作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一条辛苦而快乐的路。 学术成就 2:何镜堂院士作为卓有影响的建筑大师在设计实践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设计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何镜堂教授20多年来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先后主持和负责设计的重大或复杂的工程有200多项,获国家、部委及省级以上优秀设计奖8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4项;省部级以上奖项30余项。何镜堂教授因此获得了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3:何镜堂院士作为当代岭南建筑学界的旗帜性人物,为广东省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会影响的重要公共建筑,其中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大都会广场及广州市长大厦、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佛山世纪莲体育中心、佛山电力大厦等,对广东省的建设和建筑科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何镜堂院士长期致力于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超过100所校园规划设计竞赛中中标,其中包括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大学、郑州大学等著名院校。许多校园已建成并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设计奖。
他从北京调回华南理工学建筑的研究及创作实践。过去建筑界对岭南建筑的研究工作,比较偏重于传统的探索及岭南园林的研究。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及新的建筑类型、新的功能的出现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在继承岭南建筑传统的同时,着重研究岭南新建筑的创作通过一批项目的创作实践,深入研究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形成三个特点: 1、岭南物色。体现亚热带气候特点、人文和环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识、新功能、新条件下,如何创造岭南建筑的新风格。如在五邑大学规划与主楼项目设计中,探索适应南方气候特点,采用“位移”的剖面设计和架空手法,解决遮阳、通风、挡雨和“交往空间”的问题。在东莞西城楼文化中心项目中,从设计的角度,吸收岭南文化传统,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空间互相渗透和延伸,使建筑与环境有加强。 2、综合性。着重研究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三者之之间的协调、沟通和统一及其在建筑创作中的综合体现。如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科学馆”项目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建筑创作上突出体现建筑的文脉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环境、文化、技术和细部处理上有所创新,是一幢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园新建筑。又如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项目中,遵循现代主义原则,结合岭南地方特点,运用一系列古典建筑语言符号,传译两千处前的历史文化,其造型既与历史文物内涵沟通,又体现现代建筑特征而有所创新。 3、实践性。研究与建筑创作结合,有理论,有实践,通过作品表达研究成果,努力做到作品、论文、获奖三到位。如在深圳科学馆设计项目中,他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运用以八角形为母体的体形组合,结合现代厅堂建筑功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综合解决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和学术交流的需要。该项目成为深圳特区对外科技活动的窗口和标志,并完成研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刊登。 多年来他从事的研究工作对探索优秀建筑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发展,使我国建筑设计水平走向世界先进行列具有重大的意义。何镜堂的成功来自他坚实的建筑创作理论基础,主动思维的习惯和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以及勤奋好学、一丝不苟的精神。他才思敏捷,思想奔入,有胆识和毅力,有拼搏和柔韧,创作上一步一个脚印;他淳朴、宽厚、真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作为院长兼总建筑师,他虚怀若谷,不仅善于与长辈、平辈合作,而与后辈的年轻人、与他带出来的研究生也合作得很好。建筑设计是一种集体创作活动,是多专业紧密配合集体协作的成果,他善于把发挥技术骨干技术全面,有较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的优势与发挥年轻技术人员思路宽,思维活跃,精力充沛的优势密切结合,起到互相取长补短,既出成果又培养了人才的作用。他始终坚持走三结合的道路,自从他当上博士生导师后,他一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边搞建筑创作,把研究生的教学与出高质量的设计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亲力亲为,不断组织多个创作组,形成良好的创作环境。正是在这种不断创新的创作氛围中,创作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项目,在设计竞赛中屡屡获奖,诸如东莞城楼文化中心、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及近一个多月来获奖的顺德职业学院、佛山大学、东莞城市中心住宅区等。从技术员——建筑师——高能建筑师——教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跨越,一步一次攀登,脚印中充满了汗水,跨越中需要智慧与勇气,攀登中需要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由何院士主持设计的一幢幢造型别致,形态、神韵各异的高楼大厦,就是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竭诚敬业和永不满足的创作激情,谱写出来的新篇章。
东莞西城文化中心 江南大学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