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合作: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
南望伶仃洋,港珠澳大桥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一条连接香港与珠江西岸的巨龙正在生成。诚然,珠三角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合作是绕不开的话题。 从前店后厂式的市场分工,到CEPA系列协议的签署贯彻,再到南沙、前海、横琴“金三角”的破茧而出,珠三角是粤港澳从渐进协作走向多边融合的桥头堡和先行地,有着密切亲缘、地缘和文缘关系的三地居民尝到了一体化的甜头。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深度融合不可能一步到位。如何在坚持“一国”共性的前提下,强化“两制”的互补性,化制度差异为制度优势?考验着三地的智慧和决断。多让市场与社会的力量站到前台,已成为三地决策者的共识。 学术界的反应更灵敏。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说:“珠三角应与港澳紧密合作,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大调研 前世今生 从前店后厂到加速融合 “到了1988年,当最后也是最长的一座必经的公路桥梁通车后,澳门与广州之间的路程只需3-4个小时,还可以通往广州附近的地区。”美国学者、中国问题观察家傅高义在《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一书中记叙。 上述一幕是粤港澳开始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的历史注脚。三十年回望,三地合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店后厂和加速融合。 自上世纪80年代始,港澳企业开始将生产环节转移到珠三角,形成“前店后厂”的产业分工格局。 统计数据显示,到1996年,已有约80%的香港工厂或生产线转移至珠三角,香港在粤所设的三资企业及“三来一补”企业达6.6万多家。 在内地市场局部开放的前提下,前店后厂有存在的土壤。有学者概括:珠三角的低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与港澳的体制、资金和国际市场资源形成优势互补。 第一阶段的大规模合作让珠三角城市迎来繁荣,而摆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港澳地区,专攻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开始了产业升级的自我涅槃。 时移世易。港澳回归和中国加入WTO让合作进一步深化,珠三角城市希望在分工上有更高层面的合作。 从时间节点上看,加速融合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延续至今。 自本世纪初起,随着内地逐渐全方位开放,港澳不再是国际资本进入珠三角的唯一通道。不过,珠三角仍然是港澳最为理想的辐射腹地。 新进程中,CEPA系列协议的签署贯彻助推三地融合。2003年,内地先后与港澳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这便是后来为各界耳熟能详的CEPA协议。2008年底,国家颁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三地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国家战略之中。 顶层设计之下,《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相继签署。 放眼三地,多项合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连通香港与珠江西岸的港珠澳大桥加快建设,主体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03.3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7.11%,预计2016年左右建成通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教育部批准筹设以来,校园建设、教职工招聘、学校制度建设等工作有序进行,有望在明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地合作已从单一的产业分工协作,延伸至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 平台辐射 “金三角”发动机开创新局 每天清晨,深圳罗湖口岸,都有一群学童背着书包踏上去香港的列车,他们中有不少是在深港人的子女,早上去香港上学,晚上回深圳,他们被称为“双栖人”。 而在南沙游艇会,每个周末都会迎来港澳游艇靠岸、维护。 从产业分工开始,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成为检验粤港澳融合的先行棋。在内地与港澳签订CEPA协议及补充协议后,这些领域都被纳入开放领域。 如果把粤港澳合作比喻成一台轿车,三地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软件”合作,则是轿车运转的润滑油,不可谓不重要。 然而,对于轿车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发动机。 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作为国家战略中的粤港澳合作三大平台,以一个类A字形的架构,成为大珠三角这个世界级城市群的“金三角”。 这一“金三角”,是粤港澳合作的天然“发动机”、“铁三角”。 看南沙:随着国家新区身份获批及确立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港澳投资者再次审视南沙。今年来,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破土动工,港澳企业信心满满,与南沙再次敲定多个合作项目,欲推进港澳金融业、保险业和物流业在南沙落地。同时,南沙全区探索新一轮商事登记改革,为粤港澳合作逐步扫除障碍。 观前海:在最为重要的金融协作上,前海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为打消香港投资者的疑虑,前海管理局高层专门赴香港,公开对香港各界表达了五点合作原则,得到香港各界的充分认可。10月24日,前海发布土地使用权预出让公告,拟于今年底前面向香港本土企业,以公开方式出让4个地块的使用权。 察横琴:11月5日,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正式启用,通过一条隧道,横琴新校区与澳门特区连成一体,新校区适用澳门特区法律。 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撰文直言,“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下行暴露了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省内港资加工型企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香港要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亟须要有发展新思路;澳门产业结构多元化的难题也亟待破解。在这种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粤港澳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加强合作,创新经济合作发展模式等问题更加紧迫地摆在三地面前。” 他认为,在上述背景下,加快前海、横琴和南沙的开发开放更具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改革试验能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关系到我国能否有效应对全球经济金融下行的挑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从根本上转变。 郭楚表示,广东应携手港澳,在坚持“一国”共性的前提下,强化“两制”的互补性,化制度差异为制度优势,把三地打造成“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平台。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