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雨污分流”是意义不大的“模仿秀”?
摘要: 摘要: 南京市推行已近四年的“雨污分流”项目最近颇引争议。一方面,雨污分流被认为是先进于传统合流制的排水方案,各城市都寄望其能够改善河道污染、帮助城市排涝;另一方面,这一大型市政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 ...
摘要:南京市推行已近四年的“雨污分流”项目最近颇引争议。一方面,雨污分流被认为是先进于传统合流制的排水方案,各城市都寄望其能够改善河道污染、帮助城市排涝;另一方面,这一大型市政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经常受人诟病,且治污排涝效果不明显。
最初的排水体系大都采用了合流制,就是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根管道来输送,有条件的最终接入污水处理厂。但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当遇到汛期或者暴雨,大量雨水混合污水溢出,四处横流,极少能够到达污水处理厂,反而是直接污染了河道;另一方面,由于雨水冲淡了污水的浓度,就算是最终进入了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也不高。 因此,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一场从合流到分流的“排水体系改革”在中国各大城镇广泛铺开。 青岛是全国最早实现雨污分流的城市,始于20世纪初;广州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心城区新建道路与小区均按照雨污分流制进行建设,;昆明则自2010年开始,斥资50亿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并在二环内98%单位小区已实现“雨污分流”。 南京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始于2010年,计划耗资180亿,早在动工之时,南京城乡建设局就曾公开表示,雨污分流工程即是为满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不淹、不涝的城市”和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的目标。 此外,天津、深圳等国内大城市,近年来都相继以“雨污分流”作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方向。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发布的《中国城镇排水与污水状况公报(2006~2010)》,截至2010年,全国城镇排水管道长度达47.8万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6.6万公里,5年来分别提高了45%和64%。 然而从水环境改善的角度来看,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以南京为例,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2012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公布,2012年南京在全市监测的279个水环境断面数据显示,南京总体水质略有改善,但外秦淮河水质总体劣于2011年水平,几项主要污染指标,氨氮、COD和石油类都超过了四类水质标准,处于劣V类水平。
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教授陈晓宏告诉记者,治理河道污染,改进排水体制是一回事,关键还在于加强源头的收集和提高末端处理效率。 分流制如果管理不善,同样不能杜绝污染,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树平也告诉记者。 比如,一些居民住宅原本露天的阳台专门有雨水管道,但居民自行进行房屋改造后,雨水管道往往成了洗衣机的下水管;一些小商小贩也把污水直接倾倒进了路旁的雨水篦子里。此外,雨污分离后,曾经的化粪池系统有取消的趋势,导致污水管道里一些大块固体堵塞管道,一些小区物业为了操作方便,仍然直接将污水和雨水管道打通;还有一些为了减少排污费,私自把污水管道直接通向雨水管道。 李树平说,现实中,雨污绝对分离操作难度很大,就算是雨水管道里也并非纯粹的雨水。 一位排水系统专家告诉记者,即便是实现了雨污分流,初期雨水的污染物浓度也非常惊人。在一些发达国家操作雨污分流的高级阶段,初期雨水也要进行截留,并送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才排放。 另一方面,污水也并非全部能够进入污水处理厂。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存在的问题是,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很大,但收集到的污水甚至不及处理能力的一半,很多是闲置的。 “全部进入污水处理厂,水还是好不了。”陈晓宏对记者说,像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太大,污染物总量太大,依据地方污水处理厂的标准,尾水还是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这非短期的投入能够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