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相遇:“按需照明”与LED在地下停车场
乔布斯说过;“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这话很可能是对的,问题是在我们足够强大到可以改变世界之前,总得了解现实的世界,顺应现实的世界。这有点像华威凯德的LED智能灯具,我们坚信它会有好的业绩,有好的未来,但在这之前,它必须对现实世界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它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它最适合用在什么地方?谁在使用它?如何把它销售出去?
我们回顾一下“按需照明”与LED在地下停车场的历史性相遇,也许可以回答前面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似乎应该写成另外一篇更大的文章。 在此之前,地下空间照明节能没有好办法! 谁都知道,近年来地下停车场越建越多,越建越大,和地下停车场类似的地下空间也是一样。有资料说,上海已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北京开发利用的地下空间约3000万平方米,而且会以每年300万平方米的增速在2020年达到9000万平方米;武汉的“地下汉正街”为12.6万平方米……甚至有专家预测,在21世界末,将有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 当然,这些地下空间都需要照明,而且是全天候照明,稍加验算,就知道地下空间的照明能耗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但最大的难题是,在此之前,地下空间照明节能没有好办法!以地下停车场为例,就曾经是直管荧光灯的“一统天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照明节能技术手段和管理思路,这个场所一直处于标准化照明与高能耗、减少电耗与昏暗环境、节约费用与业主物业纠纷等诸多矛盾中。比如,①减少照明灯具安装数量,这往往造成照明验收不达标,更严重的是,这样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使人产生不安全感,或者因视线不良,在静态交通过程中引发轻微车辆事故,发生刮蹭等,或者易发盗抢财物人身伤害等民事刑事案件;②减少亮灯数量,这样做,除了带来照度不足、均匀度不良等后果,还增加管理成本;③人工控制亮灯时间,却反过来增加了管理成本。总之,这些都是以降低照明品质为代价来换取电能的节约,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地下空间照明节能真的没有好办法了吗?先别忙着下结论,让我们再仔细审视一下地下空间照明。 原来,人类活动也有“潮汐”现象 对那些具有公用属性的地下空间来说,其照明需求有如下特点:①必须提供长时间甚至24小时的全天候人工光源照明;②在满足照度标准要求前提下,人们对其照明舒适度要求低于一般通用照明;③人员或车辆在此类场所的活动频度有明显的时段性差异,即所谓“潮汐”现象。 看来,在具有公用属性的地下空间,人类活动存在“潮汐”现象,其照明“需求”是起起伏伏,有涨有落的。如果有那么一种“聪明”的灯具或照明系统,能随时满足人们的“有效”照明需求,又大幅度减少甚至消灭“一盏孤灯空照影”式的“长明灯”现象,不就是一种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吗? 哪里有“明暗随人意”,可以随时调光的节能灯具呢? 发挥LED的诸多优势,是需要条件的 关于LED的诸多优势,比如高效节能、低碳环保、较长寿命,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这里要说的是,真正把这些理论上的优势发挥好,利用好,是有条件的。 笔者曾经论述过,一项新技术新产品,企图在一夜之间“取代”既有技术和产品,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必定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新技术新产品与既有技术和产品将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生共荣;从长远看,根据技术及市场的原因,或新旧代替,或长期共存。 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品也是如此,要想在传统照明技术和产品的“一统天下”内争得一席之地,必须选准新技术新产品最具优势和最具发展潜力的突破口。 LED要真正成为整个光源体系里最具影响力的光源,还有一段路要走。例如,现在400瓦高压钠灯的光效达到130流明/瓦到140流明/瓦,LED光源和灯具与之相比,还不具有优势…… 那如何寻找到LED应用的突破口,或者说,发挥好LED的诸多优势,需要什么条件呢? 具体地说,就是要有效地控制LED器件的结温,使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空间上说,不使LED光源的光通量和热量过度聚集,从而降低灯具配光的难度,也降低了灯具正常工作对大尺寸散热器的依赖;②从时间上讲,就是使LED器件有“喘息”的机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LED光源是十分适合断续工作模式的,它优异的可控性恰恰成了我们前文期待的那种“聪明”灯具的技术基础,这也是LED在频繁开关或调功场合胜出直管荧光灯以及节能灯的一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