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设计师 查看内容

鄢涛:绿色建筑落实的核心是价值观问题

2012-5-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452| 评论: 0

简介:绿色建筑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课题,在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 ...

绿色建筑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课题,在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这是绿色建筑的提倡者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在绿色建筑真正作为现实目标摆在人们面前时,却不得不面对成本与利益、政府号召与现实阻碍等方面的冲突。如何规避这些冲突成为摆在每一位建筑从业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对于绿色建筑方面的问题,畅言网特采访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研创中心负责人鄢涛,以期对此予以深入研究。

鄢涛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研创中心负责人

话说绿色建筑

畅言网:您认为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目前,绿色建筑的实施仍与理想存在很大差距,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鄢涛: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有全面而精确的定义,符合定义要求的都可称为绿色建筑。简单一点讲,兼顾了人和自然、环境和资源、社会和经济平衡的建筑就是绿色建筑,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有可能是一个舒适的小木屋,有可能是一栋生态的摩天大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绿色建筑只是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广阔的空间维度(有时需要考虑对城市乃至地球气候的影响)更突出地强调了传统建筑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可持续性。从价值评价的角度上来讲,绿色建筑避免常见的、压倒性的经济至上与功利主义,强调生命周期的投入和各类回报的平衡。

绿色建筑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气候、地理和经济呈现如此多样性的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理想存在一定差距是很必然的现象,这不是中国独有,世界范围内绿色建筑的发展都存在各类问题,有问题才有机遇。当然有些问题带有中国特色,是中国快速城镇化、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畅言网:绿色建筑的发展遇到哪些阻碍?成本问题是否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掣肘?

鄢涛:主要障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策障碍,现有的激励政策还不够。近两年国家正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也加大了力度,预期会有极大地改善;二是技术障碍,适用于我国多气候类型、复杂地形和经济条件的技术体系尚未建立。技术标准体系还需突破。三是市场方面的障碍,这类障碍与市场机制、市民需求、公众意识等密切相关。

现在我国城乡隔离,大量底层人群需要考虑基本的生存安全即需要有一个栖身之地的问题,中产阶层关注如何实现住房升级,新富人群关注资产保值和投资(或投机)。在满足这些全然不同的但却真实的需求的前提下,如何在不同层面实现和促进绿色?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对于现阶段的中国来讲,绿色建筑的成本的确是重要问题,但不表示就是主要掣肘。大量案例表明,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是可控的(增量一般为5%~10%,部分项目甚至可以通过技术组合实现零增量成本),且增量成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开发主体和使用方来说如果成本是可接受的,那么这个问题便不成为问题。财务可行是地产开发的基本准则,很多大型开发商已经宣布其开发的项目均要满足绿色建筑标准即是例证。另外需求决定供给,绿色建筑所考虑的问题本质上是对传统建筑(或我们现行强制规范约定下的建筑)忽视的各类生态问题的反思,也是我国建筑本就应该查漏补缺的内容。当市民觉得建筑的生态是必不可少的特征时,就没有人一味的关注成本问题了。

畅言网:如何才能让绿色建筑的开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鄢涛:核心还是价值观问题。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多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少一份贪婪,按照规律协同合作,绿色建筑就会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国外的一些已经建成的绿色社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如德国的沃邦社区,政府与民众各司其职共建家园,其生态社区的规模、活力和可持续理念令人印象深刻。类似这样的已建成的绿色建筑和街区全世界还有很多,绿色建筑的实现并非遥不可及。

畅言网:发展绿色建筑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鄢涛:可持续的、符合各方利益的绿色建筑推进机制。绿色建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支撑问题也需要关注。绿色建筑涉及多个学科,举例来说,绿色建筑提倡使用乡土树种,这样就需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树种数据库,需要协同各地相关部门。绿色建筑强调性能分析和模拟,但现有软件标准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技术储备也不足。各地绿色建筑发展基础也千差万别,很多感觉微不足道的事情后面都会涉及一系列复杂问题。

畅言网:在现有政策、技术、材料等因素的基础上,绿色建筑应怎样发展?上述这些因素应在哪些方面加以提高?

鄢涛:国家稳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积极出台可持续的激励政策体系,但避免过度干预市场;技术研发单位立足实效,开发低成本适用技术体系,攻关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企业秉承共同做大蛋糕的思想,有序竞争。市民践行绿色理念,支持绿色建筑,有合理的需求才有合理的供给。最后,各个利益相关方要形成合作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和社区共建。

畅言网:您认为绿色建筑离我们还有多远?

鄢涛:绿色建筑并不是神秘或完全新生的事物。我国很多古代的建筑崇尚师法自然,已具备了绿色建筑的部分特征。另外近年来我国各地也涌现了数百个绿色建筑案例,其中有不少优秀绿色建筑案例既符合当地气候特征,又具备国际水准。从这个意义上上讲,绿色建筑已来到我们的面前,只是需要大家具有一定鉴别能力。从绿色建筑全面走入公众日常生活中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从国际范围来看,绿色建筑目前也还是属于20%先锋建筑的范畴。但这个时间不会很长,也许5年或10年,很多先行先试的城市一定会规模化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界限也将模糊并最终消失,因为生态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细胞单元的建筑也需要全面生态化。

建科大楼

绿色建筑设计

畅言网:目前,在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夸张的建筑造型是否会对建筑的绿色、节能造成影响?请详细说明。

鄢涛:影响因素很多:绿色建筑理念尚未充分传播;标准体系滞后;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建立;政策保障体系薄弱等。造型是否“夸张”与建筑的绿色特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如基于合理的分析,适度的特定造型有利于绿色建筑的实现,则无可厚非,有时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美感。如果某些造型仅仅是为追求视觉冲击而丝毫无利于功能空间利用、材料节约和绿色环保,则是必须检讨和深思的。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造型夸张的建筑垃圾?好的生态设计能够带来多重效益,但目前设计企业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低价竞争,设计周期短,部分政府、开发主体与终端受众的急功近利和审美观还普遍停留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元价值层面。纵览全球,相对发达国家,中国的这些体系化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希望未来几年这些问题慢慢会得到改善。

畅言网:我们应该通过哪些设计手段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

鄢涛:首先需要发掘场地自然特征和地方文脉,鼓励多方参与,兼顾功能需求和生态保护。提倡被动优先的本土适宜技术的应用,最大化利用自然有利条件,最后才是适度选择符合项目定位以及经济技术可行性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对于设计构思及实现过程而言,可以充分利用辅助分析工具,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畅言网: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的差异很大,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如何与各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请结合相关案例说明。

鄢涛:举例来说,绿色建筑常见的技术措施有外遮阳。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场地实施策略就不太相同。南方地区围护结构主要考虑夏季隔热,北方地区还需重点关注冬季保温,所以外遮阳设计时需要考虑当地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采暖空调季节时段分布、建筑朝向和高度等,根据综合分析,确定合适的遮阳形式。纬度比较低的部分地区可能北向也需考虑设置外遮阳。比较理想的外遮阳方式是可调外遮阳,如德国大部分建筑均设置可调外遮阳,但即便如此,考虑经济性和气候适宜性,不同地区活动外遮阳的设置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以雨水利用为例,北方部分地区降雨极少,花大力气建设雨水设施就得不偿失。而在南方多雨地区则提倡充分收集利用雨水。

绿化也是绿色建筑常见要素,北方地区景观绿化可选择冬季落叶、夏季遮阳的乡土树种。考虑冬季防风的需要,在一些风口区域也可以搭配种植常绿复层乡土植物。而南方地区则可适当弱化,重点强调夏季遮阳既可。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畅言网:如何通过细节设计实现绿色建筑?

鄢涛:细节决定成败。每个环节均需倾注热情和灵感。绿色建筑有更多需要考虑的设计内容,更关注自然,多关注风、光、热、生物和人的感受,自然就会有一些好的创意。好的绿色建筑往往在这些细节方面实现了突破。

畅言网:绿色建筑设计可以通过哪些具体的技术实现?请举例说明。

鄢涛: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可能相似,如世界范围内好的绿色建筑都会充分保护自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绿化等设计手法,但总体而言各自的技术实现路径是多样的,无法简单列举。

畅言网:如何通过材料的使用打造绿色建筑?

鄢涛:建筑的材料构成了建筑的骨骼和皮肤,影响建筑外观及一切活动空间的品质、寿命、风格和美学价值。绿色建筑的材料更强调本地化、生态(3R)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等。因此用可持续的原则在选取材料是绿色建筑的一个特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所有材料的绿色特征均需要进行分析和选择。现阶段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是,绿色材料可能会比较贵,或使用案例及可选择的样本不多,但这些均非不可克服的大问题,可通过精细化的工作如收集更多样本、更深入的对比分析来化解以上问题。

畅言网:据您所知,目前绿色建筑设计都有哪些创新?应该如何创新?

鄢涛:从绿色建筑的本质和内涵上来讲,强调结合气候、场地和项目特征,实施以被动技术为先,主被动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策略。因此良好的设计一定是独特的,只有在与本地特征结合及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方面实施了创新才能称之为好的设计。而这往往取决于具有生态意识的设计师、业主和公众的共同协同。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一些新的性能分析仿真工具辅助设计,包括性能强大的能耗、CFD、噪声、光、结构、设备系统仿真软件和一些集成化、信息化模型分析工具等。但创新的源泉还是来自于人,来自于对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思考和综合解决方案,而非单纯依赖标准和日益复杂和高级的工具。

万科中心

鄢涛简历

鄢涛,工学硕士,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副总监、北京研究创中心负责人;北京市中城深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从2005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研究。作为主要执笔人承担多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绿色建筑课题,多项绿色建筑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承担长沙大河西两型社会城乡建设课题等综合研究项目。行标《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国首部绿色建筑设计地方标准《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和《深圳市绿色住区规划设计导则》主要执笔人;《深圳市绿色建筑评价规范》、《长沙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长沙市绿色道路设计导则》等近10部地方标准主要执笔人;《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副主编;完成建科大楼(绿建核心研究人员)、万科中心LEED铂金认证等多项绿色建筑咨询。获国家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2011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建筑工程一等奖、2007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二等奖等。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