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rice Leanza:揭示和检验他们的共通性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于9月26日起再次拉开帷幕。2013年度的主题围绕建设设计之都、推动智慧城市、培育设计市场这三大主题。除了来自全球和本土的设计师集体亮相和他们带来的一系列展览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创意市集、设计工坊、设计论坛、设计品交易会、设计大奖等大大小小的活动分别覆盖在全城多个文化创意区展开并向公众开放。那么相比起前两届,2013年度的设计周看似在总框解结构上基本没有变化。那么我们能够期待什么新的亮点?为此特别访问了著名独立策展人、艺评人,也是本次设计周的总策划毕月(Beatrice Leanza)女士。
Beatrice Leanza Q:请问您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合作是如何促成的? Beatrice Leanza:过去几年里,我曾和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许多个人和机构合作过。我与他们的合作早在2011年,也就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式启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主要是在米兰设计周期间组织中国风艺术设计的项目。我跟进的研究策划项目自2006年北京创意工作室BAO Atelier成立开始,现已进入中期,收集来自包括建筑业和设计业等各个领域的调查结果。作为2012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份子,我当时负责草场地共同体的展会。之后,我就在这儿啦。 Q:您曾负责策展过许多艺术展览,但却是第一次筹划北京设计周这样可以说是中国最大的设计盛典。从艺术展到设计展,您觉得适应吗? Beatrice Leanza:跨界互动,是创新的要素,这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与设计之间。创新是将交流的历史与叙事融合在一起,这种交流涵盖了知识转移和人际互动,既是精神上也是物质上的。当下,艺术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文化教育机构的国际化熏陶,这使其物理界定和概念范围都不断被超越,其传统意义结构和系统秩序都已不同以往。 因此,艺术机构必须不断拓展实践领域。这也说明,我们与知识、我们与当今世界的关系,都要重新审视。这也要归功于数码产品的创新和科学技术的普及,使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各类混合产品,将专业技术适用于跨领域工作环境中,这些领域包括艺术、设计、建筑、摄影以及科学。 所以,作为策划人,我对各个领域形式上的区别并不感兴趣,我所做的,是揭示和检验他们的共通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空间延展性和对生活的多元影响来激发持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Q:今年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第四年,与往年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Beatrice Leanza:尽管与往年相比,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变化,但是2013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并没有总体主旨,而是设置分题模块,每一部分都以实践为基础,更为细致集中。以北京为主场地,整个框架连贯而呼应。因此,无论专业工作者还是普通大众要进入对话,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以经验叙述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本届设计周中,设计主题为定点研究,研究市内某片区域的动态和社会基础,阐释真正的互动是历史传承和创新调度的结晶。设计之旅包括老皇城区(大栅栏)和城郊边缘地带(751、798艺术区和草场地艺术村),还有一些分散在商业区和居民区的小型场地---作为这次万花筒般展示"社会变化"的活动的重要配角。 Q:在您看来,今年设计周都有哪些令人激动的新亮点吗? Beatrice Leanza:首先要说的就是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策划的展览,虽然依旧以智慧城市(2012-2015)为主题,却是一场颠覆性的展出。以北京为研究案例,通过数码创新技术,研究整体优化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的真正可行性。他们展示了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国际工作室及大学实验室的70多件作品。 今年我们也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与大栅栏地方政府和当地专业设计工作者建立长期合作。大栅栏新街景活动有80多个项目,邀请了来自各地的设计师、建筑师、学者和工作者一起探讨如何改造该地区设施老旧、危房成片的环境,以及如何在改造同时保护当地文化遗产。 展出的作品有张珂的“微胡同”,是在40平米的院子中建造的微型楼房。还有著名设计师马塔里·卡塞和迈克尔·杨的公厕创新改造方案,也有当地许多工作室的一系列作品,包括人民建筑、都市实践、一勺糖,还有奥雅纳团队设计的可持续停车场,等等。 本届活动中,草场地依然为设计创造和构思提供实验性、创新性研究的场地,并一直致力于将艺术、设计与新科技相结合。草场地展馆去年为艾未未所用,设计师是刘伟,该场馆用于举办演出、讲座,是传达各种想法意见的纽带。 “品味贵州”是一个团队展览,既呈现了传统手工艺——黔东南地区的苗绣和手工制纸,也展示了与其他工作者一同研发的最为先进的数码技术,这些工作者包括李鼐含、纺织工程师吴燕玲以及时尚设计师Katrin Reinfurt。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叒儿3D实验室。他们致力于研究3D技术的发展,包括设计师和艺术家可采用的3D扫描、3D建模和3D打印技术。 在751时尚设计广场,还有一场激动人心的大规模现在互动系列展。该设计展强调经验意义和场所营造,聚焦于建筑实验、城市规划及其与数码文化和数码交互性的结合。在众多展会中,有一场是施华洛世奇的数码水晶。数码水晶在伦敦设计博物馆首展,现在来到北京。建筑师马岩松新筹划的这场展会将会呈现许多中国设计师的作品。 中国领先机构和顶尖高校参与也令人注明,比如清华大学的数字渗透展。该展会由5部分组成,邀请到国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法兰克·盖瑞和杰斯·瑞思等,还有来自30所学校、单位和全日制论坛的国际学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盛事。同济大学和中央美院也有许多新的展览项目:同济大学在751广场的老火车里展示其“光明城”系列出版物,而中央美院则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示其年轻研究生们的新作。同时,还有对话系列活动和评选活动,这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个组成部分。 Q:要想达到米兰设计周这样的国际水准,北京设计周应该怎么做呢? Beatrice Leanza:所谓的“设计周”越来越多,跟西方相比,主要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比如巴西、印度、新加坡和阿拉伯)。然而,中心与边缘的融合是长久的过程,而已有的常设活动,两年一度或三年一度,依然具有竞争力。如果北京国际设计周想要加入其中,现在已经实现了,就必须更注重文本化而非国际化。再者,21世纪的中国,其智慧和文化形态都受国家转型期的复杂因素影响,而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地理界限和学科界限逐渐消亡,于是,像北京国际设计周这样的活动应运而生:它真实反映了一个地区,既是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也有时好时坏的发展轨迹,是如何用设计谋新意,又是如何为设计创新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正在建立自己的文化秩序和分题形式。 它不是在效仿已有的设计周,效仿最终没有办法满足实际需求,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