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丹尼尔·里伯斯金:看见王澍仿佛找到另一个自己

2013-9-24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038| 评论: 0

简介:丹尼尔里伯斯金 近日,丹尼尔里伯斯金携其夫人安妮里伯斯金在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现身。此次来杭,是为了他的作品,一座即将在良渚文化村内诞生的建筑服务者之家。这将来是一个为文化村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人建造 ...

丹尼尔•里伯斯金

近日,丹尼尔•里伯斯金携其夫人安妮·里伯斯金在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现身。此次来杭,是为了他的作品,一座即将在良渚文化村内诞生的建筑——服务者之家。这将来是一个为文化村付出体力劳动的“工人”建造的一个同样高品质、高服务水准的“家”。

半路出家的建筑师

1946年,波兰中部罗兹的一列火车上,丹尼尔•里伯斯金出生了。他在二战的战火中度过童年时光。他从小跟随父母四处迁徙,家族中13位亲人在纳粹大屠杀中丧命。童年时,他因为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擅长演奏手风琴,曾经是一位很棒的音乐家。

但是,在41岁那年,他开始学习建筑设计,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他从音乐、绘画等等艺术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作品注入美与情感,渐渐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1989年,丹尼尔•里伯斯金接到柏林市政府的一封信,邀请他参加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重建设计竞赛。最后,他提交的方案中标,有了现在的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1990年,他创立丹尼尔•里伯斯金工作室,并担任首席设计师。2003年,丹尼尔•里伯斯金击败7位强劲对手,成为世贸中心重建总规划师。

建筑就是创造情感记忆

“马可·波罗曾经惊叹杭州是座庄严和秀丽的城市。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在我看来,杭州是一个犹如宝石一般美丽的城市。”他说道,“而杭州的建筑充满罗曼蒂克。”他表示,杭州的建筑融于自然之中,让人觉得很和谐。如果有两个美丽的城市让他选择,比如:巴黎和杭州,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来杭州,而不是去巴黎。

这是丹尼尔•里伯斯金为新作品第三次来杭,他的言辞之中对杭州却并无陌生感,即使,杭州人并不那么熟悉这位建筑大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被人称为“疗伤建筑大师”,他善于用建筑作品来创造一个治愈心灵的空间,来抚慰人心,让人们能拥有一个存放感情与记忆的地方,而不是单纯的一幢建筑。他认为,一个建筑师的作品是不可能与个人情感脱离,就像柏林犹太博物馆和世贸重建项目。

他曾投入了情感创造的记忆,除了柏林犹太博物馆和911世贸中心重建项目,其他还有:奥斯纳布吕克的努斯鲍姆美术馆、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丹佛美术馆、多伦多皇家博物馆、旧金山当代犹太博物馆等;并且他在瑞士、意大利、德国、英国等都有文化及商业设计项目。

在杭州创造新的记忆

在大家看来,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新作品服务者之家与他曾经的建筑相比较,显得有些渺小。可他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的家人都是工人阶级,他自己也是。所以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充满人性。建筑也是一样,酒店、博物馆和服务者之家,它们只有用途上的不同,没有规模大小而引起的贵贱之分。他的设计是为了每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每一个建筑的使用者,他们在里面工作是不是能够体会到他设计之初的用意,在乎每一个使用者的感受。就比如说:服务者之家强调的是一个家字。他说:“家,是承载人的情感地方,这里没有任何阶级、也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家的感觉,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

如今,他的建筑将在杭州落地生根,毫无疑问,这又将是一个寄予人们休憩、疗伤的空间。被称为“疗伤建筑大师”的丹尼尔•里伯斯金说:“我如何去疗伤,是与人们的记忆息息相关。无论是什么地方的建筑,都会承载许多记忆,记忆是一个有象征性,但不是特别明显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去刻意追求。我希望在杭州、在良渚能够创造新的记忆。”

找到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看见王澍,仿佛找到另一个自己

丹尼尔•里伯斯金此次来杭州,他还与中国建筑大师王澍进行会面。谈及此事时,他说:“王澍是一个很好的建筑设计师,他很谦虚,非常有个人风格。”他去了王澍的工作室,在并不大却充满了建筑精神的地方,他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相似,诸如:他们的观点、处事,甚至连工作室给人的感觉也很相近。用安妮·里伯斯金的话来说,“我们仿佛找到了另外一个自己。”

丹尼尔•里伯斯金与王澍在项目的选择上,都有着自己的考量,以工作的饱和度为底线之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人质疑说,丹尼尔•里伯斯金一直认为建筑师需要投入情感去设计作品,但他却会同时操作30-40个项目。对此,里伯斯金表示,有些人会对于来到工作室的所有项目都接受下来,但是,他们不是这样做,在工作项目的挑选以及饱和度的问题上,可以说是十分的谨慎。例如30-40个项目同时操作,这样的工作量,远远没有到他们工作饱和度的底线。

在工作中,丹尼尔•里伯斯金除了对项目的选择非常注重,他也十分关注自然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如何去创造一个永久性,而非短暂与自然相融合的建筑,如何在建造中使用更为自然的建材与体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融洽氛围。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