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轶锋:规划生态城市应从非技术层面着手
艾轶锋 艾轶锋,现陆道·斯道沃国际设计机构合伙人;2010年至2011年担任上海轶锋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设计总监;2003年至2010年担任德国AS&P设计公司上海分公司总规划师、设计总监;2000年至2002年担任美国HLW国际设计公司上海分公司项目主管、中国项目设计总监。他拥有10年外资事务所工作经验,项目经验、管理经验丰富。其镇江世业洲国家旅游区概念规划设计作品曾获2003年国际竞赛一等奖、中标方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年度优秀规划设计奖。 艾轶锋作为一位拥有多年外资事务所工作经验、作品与个人都数次荣获国际奖项的建筑规划设计师,在他的讲话中却并没有涉及到太多国际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反而从原始的规划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基础又简单的解决方案,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 Q:城市规划要比建筑设计对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有更高的要求,您是何如将低碳环保这一理念完善地融入到您的作品中去的? 艾轶锋:城市规划总的来说是在建筑的前面,它可能会更加综合,不光涉及到建筑形态、交通组织,它可能还会影响到这片区域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从规划层面上来讲,我们就要做足工作,要从源头上去考虑如何提供一个机会,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健康的生活,这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方面。 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对人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进行规划。比如在离A先生家1000米的位置有一篇公共绿地,他周末要带着孩子过去活动,这个距离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如果A先生有私家车那他一定会开车去,但如果在他的家门口有免费自行车租借,那他就不会选择开车。这个简单的例子反映了一种社会体系,这种完全公共的社会体系,对可持续性发展带来的帮助甚至会超过很多技术带来的帮助。 Q:街道与房屋的格局、绿色景观的位置等等,对于整个规划来说是非常讲究的,您能不能举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下? 艾轶锋:在中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8平米,而在德国,人均超过20平米,绿地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对于规划来说,道路、建筑以及公共景观的配合是相当复杂的,这其实是个系统,它们相互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说,只有控制建筑密度才能节省出更多的公共空间。再比如说,道路的承载能力要和两侧功能的要求相互协调。 在以前的建设中,一条交通要道两侧肯定都会布满商业设施,这就使它成为了一条生活型干道,从而导致了交通型干道没有发挥它通畅快速的作用,生活型干道没有达到它安全便捷的效果。现在,这种矛盾应该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道路、建筑、公共区域、公共服务以及绿色景观应该如何布局才能发挥功能,这是在规划中必须考虑进去的。 Q:您认为当下实现可持续建成环境的主要障碍来自于哪些方面? 艾轶锋:主要障碍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理念上的障碍,很多人可能更多的会考虑政绩影响、经济利益,这也是一般投资者考虑的两个方面。第二是投资上的障碍,可持续性建设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不投资可以实现一小部分,但要成就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必须要有大量的投资。对于一个投资商来说,它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那么我们就需要有政策上的跟进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开发商会因为成本的增加而不愿去投资,那么是不是可以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利益分析,从而说服他们呢? 艾轶锋:其实这不光是设计师要做的,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近两年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高科技住宅”、“完全绿色写字楼”这样的名词,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地产附加值非常高。对开发商来说,这部分增加的投资如果可以承受,那么这些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附加值将成为一个卖点,当使用的人感觉受益,那么就会推荐别人也来购买,或者在下次购买时还会选择同一开发商,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良性循环。 Q:就目前我国的建筑环境而言,您认为在“绿色创新”这一概念上大概达到了怎样的一个水平? 艾轶锋:在这条路上,中国的城市其实才刚刚起步,虽然现在我们在城市规划上已经在不断引入有关绿色环保的内容,但实际上,除了传统能源的利用,在真正的转型和创新上,各个大中小城市都基本都还位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那在这方面比较领先的欧美国家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 艾轶锋:为什么会提出可持续建设这一概念?其实是因为欧美国家都碰到过问题,在以往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环境遭到破坏,所以他们也不是一直都做的很好。不过欧美国家值得推崇的地方是,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自发型的,是自下而上型的,这就观念上的领先,所以比我们国家实施起来要容易得多。总的来说,在欧美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他们的问题也比比皆是,所以只能说比我们略微领先的一两步而已。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