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正刚:BIM引领施工新模式
广联达 袁正刚 博士 Q:BIM方向的两项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已于去年年底在北京启动编制,这两项标准现在已经进行到什么程度?将对国内BIM的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请谈谈您的看法? 袁正刚:去年已经开始了课题项目分组,广联达联合了清华大学一起参与了其中施工阶段的BIM课题。一是对BIM的重视程度更高。通过国家对BIM标准的制定,可以让以前对BIM不了解或者不重视的人,意识到BIM时代的到来,从而提高BIM在整个行业内的应用。二是BIM标准在整个行业内的重要性提高。BIM不是单个软件,它涉及到很多的信息化产品,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规范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想,如果这两个标准制定好后,将对BIM产业链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Q:自去年采访您到现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内BIM的发展和应用有什么新的突破? 袁正刚:去年大家对BIM的宣传比较多,整个行业内都在谈论BIM,使BIM成为了热点话题。但大家对BIM重要性的认识只限于理念层次,没有真正的从实际应用上去理解BIM。企业虽然愿意去了解,但真正去投资做BIM的却很少。而今年企业开始尝试加大对BIM的投入,在项目中去实践应用。这是人们从理念到实践的突破,也是BIM真正到了良性循环的阶段。 Q:目前我国BIM的推广、应用存不存在的制约或瓶颈问题?有的话,是什么问题?广联达是如何解决? 袁正刚:一是人们传统观念比较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决定了我们做事要求尽善尽美,从而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挑战。BIM是新出现的事物,肯定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对它要保持宽容开放的态度,通过努力不断的完善,才能达到完美的程度。 二是中国的项目管理制度。国内的现状是设计与施工是分离的,而业主却是从整个项目去考虑项目的成本、质量及进度,这二者之间的不一致导致很多问题, BIM的价值就在于此,它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完善整个项目管理。BIM可以将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项目咨询机构的项目管理工作有机统筹起来,任何参与方的任何一个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基于同一个数据库,在同一个建筑信息模型下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如此一来,规避了数据传递时因为繁琐而导致丢失或出错的风险,也节约了时间与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BIM提倡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作为建设工程领域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广联达一直强调BIM不仅是软件,也不仅仅是技术,它也是过程。这个过程在建筑行业中,可以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项目管理,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造价,同时不断减少冲突可能、提高施工配合度。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BIM的介入,从方案比选、初步设计的绿色建筑模拟、施工图的碰撞检查、概算阶段的工程量统计、以及竣工阶段的施工模拟等多个角度,提高建筑设计全周期的工作效率。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