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Richard Marshall:不以规模化为目的的规模发展

2013-8-2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714| 评论: 0

简介:Perkins+Will自1935年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提升核心业务实力和国际声誉,目前设计完成项目已遍布美国四十九个州以及全球四十三个国家,分支办公室也陆续坐落北美、亚洲、非洲、中东和欧洲。近年来,Perkins+Will更是连 ...

Perkins+Will自1935年成立以来,通过不断提升核心业务实力和国际声誉,目前设计完成项目已遍布美国四十九个州以及全球四十三个国家,分支办公室也陆续坐落北美、亚洲、非洲、中东和欧洲。近年来,Perkins+Will更是连续被评为世界建筑设计事务所前十名之内。对于拥有如此悠久历史、庞大规模和雄厚实力的Perkins+Will,为什么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十载中始终没有展现出其应有的强大姿态?通过本次采访,Perkins+Will董事、国际实践策略总监Richard Marshall向业界递交了一个满意的回答。

Richard Marshall

媒体:我们在您的个人介绍中看到,您目前在Perkins+Will主要担任国际实践策略总监,这个职位在中国公司里很少看到,可否具体介绍一下?

Richard Marshall: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助Perkins+Will发展国际业务,特别是落实在中国的一些实践,其中包括一些招聘策略、客户战略等等。

媒体:记得您过去也是一位设计师,如今为什么改变了您的事业方向?

Richard Marshall:其实我仍旧是一名设计师。你知道设计师最了不起的就是他可以设计任何东西,而我现在真正在做的就是用那些设计的手法去设计公司的未来。很多时候你设计一个项目的思维方式和你对整个大环境的思考方式是相似的。有了这些思维方式,你就能有条不紊地让项目运作起来。

媒体: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加入到Perkins+Will?它最吸引您的是什么?

Richard Marshall:Perkins+Will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大公司,追述起来它自75年前就已经在美国的芝加哥创立。长久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坚持品质、创造宜人宜居的社区环境。因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不仅仅只为了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把它作为我们的核心价值延续下去,这于我们是一份事业。

媒体:历史悠久、遍布全美的Perkins+Will,留给中国建筑界的印象却是发展缓慢,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市场带起了一大批外资事务所的背景之下。不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Richard Marshall:Perkins+Will在中国也有很长的历史,大约在10年左右。但我们在这十年间更多的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项目,脚踏实地地理解中国特色,并且把我们优秀的国际实践落到实处。Perkins+Will其实在上海、北京等地完成多个项目。比如说我们在北京的第一个学校项目,顺义国际学校,在上海我们有刚刚建成的东方蓝海广场,以及正在紧张施工明年也将与公众见面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位于北外滩的东方鱼人码头。我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项目有幸一一落地。

目前上海办公室并没有进行侵略性的扩张,尽管我们原本是可以这样的。也是因此,我们对客户、对项目都非常有选择性。其实我们对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司并没有那么感兴趣,反而我们更愿意让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符合我们的核心价值。这是和很多公司完全不同的处事方法。来到中国我们从未想过要借此建立公司帝国,只是把中国看作一种接触到更多客户并帮助他们解决更多问题的渠道。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远没有如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大规模发展。

媒体:在您眼中,Perkins+Will与其他进入中国的外资建筑事务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Richard Marshall:我想这首先一定是与我们能够提供给这片市场的专业深度有关。然后是我们优秀的上海团队成员以及基于美国其他办公室的长久的项目经验。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加有力、更加深刻地去明白如何在中国工作、如何针对特定环境解决问题。

媒体:目前上海办公室的中外籍设计师比例是多少?你认为跨国机构应当如何更好地实现本土化?

Richard Marshall:由于我们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公司,所以在上海办公室里聘请的基本都是本土设计师,当然也有一部分来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外籍设计师——但绝不仅仅是美国的。

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到底有多国际化我觉得这不是特别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员工们的素质。无论在北京还是在上海或是其他地方,他们是否都能有效地把在公司掌握的技术和知识运用到每一位客户身上。

媒体:作为一家国际性机构,Perkins+Wil各地办公室如何与美国总部进行跨地域协同作业?

Richard Marshall:其实Perkins+Will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总部。它的核心团队分布在许许多多不同地方。但上海办公室主要会与芝加哥办公室、旧金山办公室以及亚特兰大办公室对接。由此也可见,Perkins+Will在美国真的是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办公室。

举个例子来说,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个大型医疗项目,在这个项目小组中,我们会设置几位上海本地的客户经理和设计师,几位来自芝加哥的医疗专家。在这种小组合作的模式下,无论项目坐落在哪里都可以被很好地完成。

媒体:在中国,你们的项目侧重于哪一类?

Richard Marshall:我们倾向于做四种类型的项目。有企业与商业建筑,类似正在建造的东方渔人码头这样的综合类性项目;有科研实验项目;有医疗项目等等。这四种项目类型可以说是我们国际实践中在上海做的最为基础的类型。

媒体:在全球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已经与“建筑”密不可分,请您分享一下Perkins+Will在绿色领域的成绩?

Richard Marshall:当然我们会有很多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然而仅仅停留在可持续性本身已经不够,更深一步,我们可以从再生设计的角度来谈可持续性。这种做法可以实际检验项目中的水、土地和空气质量。

媒体:据了解Perkins+Will是北美拥有LEED认证项目最多的设计公司,那么在中国,公司将如何坚持绿色之路?

Richard Marshall:这不仅仅是我们想要把绿色普及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户的要求。在中国,有时候困难不是来自客户对可持续性的认知上,而是来自执行上,毕竟中国的很多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所以我们也会去帮助他们明白如何去贯彻可持续项目的进行。

媒体:Harrison先生曾称您为“世界公民”,您究竟到过多少国家?

Richard Marshall:我在澳大利亚长大,也是在澳大利亚学的建筑。后来我便去了新加坡生活和工作。在美国我进行了深造,这之后我又分别到马来西亚、泰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上海也是我生活了有些年头的城市。再然后我又跑去了迪拜……我真的天南地北到过很多地方,正是这些经历帮助我了解到不同人群是如何看待建筑设计和规划的,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下开展我的工作。

媒体:就您对中国了解来说,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的?

Richard Marshall:我认为中国的整个市场还是非常强大的。我能看见市场背后的巨大潜能,看见相当规模的变化正在被实现,特别是人们对质量的责任感和来自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正在渐渐提升——这些对于市场来说都是非常好的现象。

媒体:Perkins+Will的竞争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Richard Marshall:方方面面都有,基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目标市场都会产生不同的竞争。正因为我们涉及那么多种类的业务,在说医疗项目时有医疗项目带来的竞争、在说科研项目时有科研项目带来的竞争……所以对Perkins+Will而言,竞争尤为千变万化。

媒体:您此番来华,不知是否带来了总部对Perkins+Will在中国市场的全新战略?可否透露一下?

Richard Marshall:上海办公室目前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转变。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的技术水平,目前我们会逐步扩大工作室,聘请更多具有全球化思想的人加入我们。但是我始终要强调,规模化并不是我们的最终期望,能够使用更强大的技术手段去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期望。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