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建:一代大师的责任
宋微建,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他是当代室内设计的一代大师,他创新出了一种新的设计语言形态——新江南语言。他对江南风格清朗的理解入情入理,超凡入圣,他的智慧已成自然,因此表现出来很容易,丝毫不用费力。他崇尚天人合一,将中国元素去符号化表达。他笔下的中华精髓时彰显精辟与老道。对于空间尺度的拿捏可以精确到多一笔太多,少一划太少的完美境地。他理解设计的美点和缺点,他的设计哲学耐人寻味。在他的概念里,文化不能融合的,文化要有独立性,世界因为多元而精彩。他强调中国人不要一味媚外,需要不断探索和领会,用中国人独特的智慧。 他研究哲学,曾在复旦大学进修哲学专业。一个民族产生过几个大哲学家没什么稀罕,但在设计师圈子中能以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这很难能可贵。他对中国古建筑所表达的微妙的深情,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得以源远流长。
宋微建,上海微建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 了解中国文化 不能仅仅是符号 提及中国元素,脑海中便会映射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元素:中国山水画、屏风、龙、凤、书画、戏、青花瓷等。宋微建相信符号永远只是事物表征,要想真正表达设计的内涵,需去符号化,表现事情的本质。 符号化不是坏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被市场形成一个具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就形成了符号。但仅仅只是符号化处理设计问题,那设计便会搁置在浅滩。看他的作品你便会了解他信仰什么,你会感觉到作品中没有太多硬生生的中国元素,反而随处都流淌着原滋原味的中国情结。“如今的设计师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把概念中的设计标签统统拿掉。接着不断的探索和领会,用中国人独特的智慧去挖掘。”宋微建说道。 他善于用巧妙的构思关系来表达建筑的内在关系,用哲学的逻辑解读了文化独立性的必要,呼吁设计师不断挖掘民族特色。“在改革开放前,我到西方看到了一些从未没见过的东西,如录音机、收音机、留声机等,这些新鲜事物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功能上都非常引人注意,随着技术差距越来越小,在同质化的年代,要有文化的差异,文化才有价值。后来我给自己设立一道命题,中国人的世界观是怎么样的。因此我开始思考,中国人看世界和西方人看世界角度是不一样的。西方所有事物有起源,有因果关系,而中国人的世界观则需要不断探寻。所以,事物所呈现外的表征也不一样。现在西方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太大,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文化。这同时也是世界需要缤纷色彩。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洋’是什么。设计中的‘洋’是外来的,在一定时期内有可取之处。但是‘洋’不能把中国文化取代。文化不能融合,文化要有独立性,借鉴可以,但不能融合。文化不能融合并不是说要排斥,而是要用自身的文化发展出多样的东西。 ” 就像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想非常实际而精明,中国有一种轻逸的,一种近乎愉快的哲学,这种哲学气质,可以在他们那种智慧而快乐的生活哲学里找到最好的论据。宋微建则在设计中找到了适用于中国人的设计哲学。 保护古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古建筑承载着祖先传统的文化,维系着民族生存的纽带,是我们拥有五千年文化民族的根须。保护古建筑,理当是政府机关部门理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去年名噪一时的“救救苏州桃花坞”事件中,保护苏州桃花坞的责任竟然落到了设计师头上,这听起来有点像在天方夜谭,而事实正是如此。而保护苏州桃花坞的领头者,正是宋微建。 “很多古建筑经历了战争,经历了文革,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都没有倒下,今天竟然倒在了和平年代,有时候真的想不明白。”谈到古建筑的话题,宋微建不禁发出了一声叹息。5月1日,是“救救苏州桃花坞”一周年纪念日,宋微建凌晨三点钟发了一篇博文,呼吁桃花坞工程应依法依规。在博文中,展示了东南大学对历史街区的调查报告,文中也配图标志了哪些需要保护以及修缮的街区 。 宋微建作为一个资深的室内设计师,如今,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保护中国古建筑上。平日,他吩咐他的员工买回来古建筑所有的书籍,他私下也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在研究保护古建筑的法律,收集保护文物材料。一个设计师的职责应该是致力于服务好业主,给业主提供最佳室内设计解决方案。在宋微建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作为设计师所担当的社会责任。 “资深的设计师非常关注创作的源泉,而创作的源泉都沉淀在过去的历史建筑上。老建筑相当于设计灵魂和标本,往往所剩无几。这些老建筑是留给我们的历史实证,可以留下来给我们观赏。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政府有必要施加保护,责无旁贷。城市需要发展,苏州开发旅游业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古建筑为前提。苏州留下了五个历史街区,这个是支撑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 “老建筑不能讲究使用功能,不能像对商品一样对古文物有述求。意大利的斗兽场,现在已经不能用了,但全世界都呼吁要保护。为什么?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古建筑,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中国政府在做古建筑保护的时候需要思考的问题。古建筑有破损有残缺这很正常,政府可以修缮,可以保护,但就是不能拆!如果保护好,足够用三五百年,甚至几千年。这是祖辈给后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拆了,就真没了。按照法律法规《历史名街名镇名村》,苏州桃花坞被拆是违法的。最近我手上掌握了一份资料,东南大学对每一个历史街区都有调查,哪个房子拆不拆,留不留,都非常清楚。整个调查中几乎都没有拆的,大量都是保留保护修缮。拆的不到1%。街区保护首要责任当然是政府。我们设计师,也是老百姓,老百姓只能是呼吁。还有所谓的专家一定要凭着良心去做,你想把历史的东西全毁掉,以后会被千夫所指的。” 历史建筑包罗万象,它既有光辉灿烂的艺术,也有微不足道的科学,有博大的常识,也有科学解释不通的逻辑。无疑,只要能够修缮的,都要尽最大的努力,为全人类保护历史的遗产。未来桃花坞的命运不得而知,宋微建则用一个设计师所能产生的能量向全社会大声疾呼“别拆了!”,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古建筑,他在践行着一代大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设计新江南语言 一种语言的诞生,需要多少文化积淀不得而知,一种设计力量所蕴含的艺术功力,则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运筹帷幄。一种传统的精髓并不是经过艺术家反复被传诵和咀嚼就能创新出新的意识形态。在宋微建的斟酌雕刻下,新的江南语言形态诞生了。 “新江南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地理区域概念。因为这方土地养成了这些人的行为。我的做法是用逆向的思维做剩余的苏州。江南的风格独特的一面为大家所熟知。但是还有很多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大家不知道。我不用符号来做江南设计,而用独特的空间观念,既熟悉又陌生思维方式来表达。江南语言早已经被符号化了。空间上我主张在结构、理念等多方面关注一些自身所拥有的文化。比如不要只要是五星级酒店里都是西方的东西。在三亚,超过半年时间是不用打空调的,现在室内却完全封闭了。我反对在一种不恰当的场合把不自然的东西都搬进来。” 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园林图景,或是湖中庭院,或是小桥流水。园林最大的特征就是在狭小的空间里造出大千世界。宋式设计中懂得如何使得小空间做成大空间。“空间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的。这样的逆向思维似乎在宋氏设计中才得以体现。其次,新江南语言体现空间的九曲回肠。移步一景,空间互动性强。第三,借景,人不作为。把段景借过来,通过插花、独特的盆景,通过陈设、绘画、空间的组织来以小见大。所有的景都是人与空间的关系,人始终保持主动性。”在喜盈门展出的宋微建作品展总,可以看到窗外浓浓的秀山墨水,在窗外生机勃勃。这般美景不是你的,但你却可以观赏她的美好。生活气息的活力让整个空间层次丰富,有了起伏的节奏。 很多人都喜欢用“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来概括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在宋微建的嘴边常挂着这段诗句。宋微建的作品完美诠释了天圆地方的天人精神,每一套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