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刚:用国际性的视野解决当地的问题
DC国际是一家项目种类丰富、注重东方文化底蕴、极具市场前瞻性的优秀设计事务所。2008年,因参与拆迁安置建设的宁波东部新城社区项目而受到世界的关注;2011年,在房地产调控下,DC国际不仅没有放慢脚步,反而在商业文化、顶级豪宅以及城市综合体三个方向上大有作为。在本次对总裁平刚的采访中,记者看到的是自信的DC、低调的DC、关心民生的DC、勇于挑战的DC。
媒体:可否请平总分享下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DC国际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平刚:从08年到11年,这三年中DC国际所取得的重大飞跃可以从去年做的项目反映出来。年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期《建筑东西》杂志的贺岁版,上面选了6个项目,而这6个项目非常明显地反映了公司过去一年的几大方向,项目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城市,是我们这几年不断探索的总结。 第一部分是“商业营造与文化传承”,即怎么样用现代建筑元素或理念来阐述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里介绍了两个正在实施的项目,第一个在证大西镇,位于青浦的朱家角,是证大集团大拇指广场升级版,一个具有江南文化风格的商业综合体;第二个在宁波,是联合集团位于梁祝公园的项目,建成后会成为宁波最具魅力的主题商业街区。项目不好做,一大片两三层的房子,我们的设计展示了如何用现代建筑美学诠释传统文化的方式。 第二部分关于住宅、豪宅,这对公司的经济支撑比较有用。同样选了两个项目,一个是合肥目前最大的综合体——华润凯旋门,它包括150米的超高层住宅,我们将之创意为“当代芝加哥”的风格,还包括280米的柏悦酒店,以及华润集团的全国第八座万象城,现在一期已经基本建成;另一个是上海新江湾城地区的原创法式风格社区——领墅,目前北上海最贵的联排别墅区,样板区将在今年3月完全开放。 第三部分是我们做的一些城市综合体,也反应了我们新的设计方向。一个在海宁,是安正时尚集团的总部,这是一组涵盖了其企业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博物馆以及商业中心的20多万平米的大型综合体,目前已经通过了业主的审核;还有一个是昆山最大的城市综合体,在长江南路朝阳路口,包括了酒店、soho、住宅和大型集成的商业街区,这个项目已经进入到初步设计阶段。 DC国际有做非常大型的项目,例如合肥总面积120万平方米的项目,也有做非常小的建筑,例如南京东路上一家叫做LILY的女装品牌旗舰店,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去年12月10日已开幕。所以我们从大到小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这是DC的特点。 媒体:很高兴了解到那么多优秀的建筑。那么去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一方面对房地产实行了严格的调控,另一方面又对城市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一年的实际运作后,在DC国际看来,政策的出台对建筑行业来说究竟“是福是祸”? 平刚:首先我认为任何政策的出台,只要它是规范化运作的,都一定会对行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只是目前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偏差,这都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这种严格的调控对住宅市场或者专门做住宅的设计公司影响会比较大,对DC来说虽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应该不算是个困难,我们的地产项目只占到公司项目的40%-50%,并且也能够一直比较好的控制着这个量,所以对整体来说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媒体:据您分析,对于那些以住宅为主的公司是否会产生利润上的压缩? 平刚:利润基本上是稳定的,你所说的利润压缩可能是指地产的销售差,以至于造成设计公司收款等各方面的压力。 媒体: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将新增1000万套,它的量化对于拥有住宅项目的建筑企业来说是否带来一次发展机遇?会不会使得企业利益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高? 平刚:我觉得国家政策的偏移给了建筑师一次很好的机会。我们公司有在做保障房,比如去年建成的一个项目叫做“人才公寓”,也是保障房的一部分。此外公司在前几年还做了大量的拆迁安置房,在宁波一共达两三百万平米。这种大规模配套保障房或是拆迁安置房的建设作为提高国计民生的措施,我认为建筑师确实需要思考。我们也在这方面思考了很多,在08年公司获得了《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的设计大奖,这个奖其实就是颁给了我们所做的一个拆迁安置住宅社区。 建筑师在面对这样一个社会命题的时候,重点应当是怎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一些更好的设计,而不是只考虑大量的扩张或者单纯的住宅方式,这种普通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前几年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叫“绿色基础”的概念,同时我们也做了全国第一个绿色拆迁安置房,即把绿色建筑的概念运用到拆迁安置房。在这里我希望通过建筑中国的平台,呼吁参与到大批量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设计师能够运用绿色建筑的一些理念去做。何为“绿色基础”?就是说我们建议所有的建筑师在操作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直指三星标准,可以从一星最简单的做起,由于保障房的建设特点是大规模、高速度和复制,所以实际上如果我们能把一星的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应用上去,就能形成大量的绿色基础,这对于社会的绿色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总之,我认为利润是否增长等应该放在次要的考虑位置。 媒体:保障房的建设毕竟是一项市政工程,带来比较好的口碑,大幅度提升社会效益,对于DC国际是否希望今后大量参与到保障房建设中呢? 平刚:不瞒您说我今天下午就要出差,明天就要谈一个类似的项目,大概90万平米。但我觉得出发点不是为了口碑,而是当有这样一些机会摆在建筑师面前的时候,如何将比较好的设计理念运用上去。这方面我们的确有非常多的经验,在短短的篇目里可能不太说得清楚,关键是,你怎么样把你的商品性的价值还给保障房,还给要使用保障房的人,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手段和方法都是建筑师需要思考的。因为政府会有一些邀请我们去参与的项目,所以我们会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做好这些项目。 媒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设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资深的背景,他们的技术和理念在世界上也有不少处于引领地位,这些是否会对本土的企业造成巨大的打击? 平刚:谈不上是打击,就像我刚才说的政策法规一样,只要是合理的以及规范化运作的,都一定会对行业的健康产生帮助。所以这些外资企业也好,真正的世界级设计师也好,他们能够进入中国一定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在做的一个报业大厦竞赛,一共六家单位参与,其他五家有的来自丹麦、有的来自荷兰,都是一些非常大牌的事务所,我们认为只要是公平合理的竞争都没有什么问题。另外,真正好的建筑师进入中国,对我们现有的设计、创作以及建设都应该是有着非常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的。 媒体:我知道一些开发商比较“崇洋”,在选择设计公司时往往会在理性分析之外,更加偏重于外资企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平刚:这种情况我们碰到的比较少。我们虽然是本土设计公司,但我们的合伙人,包括我自己本身都有一定的海外学习和从业背景,我们的合伙人也都有美国、英国等各地学习工作的经验归来。我觉得这种混搭还是创造了一定的优势,更能理解当地本土的特点。我一直跟大家讲,我们要用国际性的视野解决地域性的问题。 媒体:恰值2012年的开端,最后可否请平总分享一下在2011年的基础之上DC国际会将工作重心放在哪些方面? 平刚:我们可能会在前面所介绍的三块内容上生根。首先还是商业营造和文化传承如何相结合,就像我们在界定一些项目究竟为文化项目还是商业项目时会很困惑,所以我们发明了一个词叫“文化商业”,这也是DC特别显著的一个特点。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因为很多项目都在历史街区,所以我们会思考如何在保护历史街区的角度之上能结合一些优秀的设计。第二块重点,住宅也好、保障房也好,这是公司利润相对保证的一部分基础,我们和华润、万科、中海、龙湖现在都有了非常好的一些合作。第三,城市综合体或者总部基地这样的项目我们尽管介入的时间不是太长,但现在也已经有了一些非常好的机会。另外第四块是养老地产,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占地一千多亩的项目,目前处于保密阶段所以不能多谈多透入,也是实际实施的项目,今年四月要动工了,等这个项目出来后或许更值得你们来采访。 媒体:养老地产现在也是很多设计公司都在涉及的领域,它的设计方案有哪些侧重点? 平刚:就以我们这个项目为例,里面养老的部分是和日本人合作设计的,医院的部分则是和韩国人合作。其实养老地产的设计有非常多的专业部分,不管你把它定义成居家型养老还是租赁型养老或是需要救护的养老,想要参与的公司都必须首先去了解这些专业问题。为此我们11年特地去了几次日本和韩国,针对性地和他们沟通交流,学习,包括去养老机构考察,所以我认为养老地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专业设计知识的问题。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