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良:东方哲学是中国设计师的制胜武器
在房地产被严格调控的当下,我们不禁想问赢利的契机是否转向了商业地产?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以“打造商业地产第一品牌”为追求目标的禾泽都林。采访中,董事长宋建良向记者展示了禾泽都林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及行业前瞻性,并结合公司自身诠释了一家优秀的本土建筑企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与品格。
媒体:了解到这一年中,禾泽都林在行业内一直很活跃,可否介绍下2011年中的主要成就? 宋建良:去年的最大成就体现在对“人”的理解。2011年是我们的人力主题年,通过一年的实践磨练,公司涌现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要求的人才,他们习惯主动工作、愿意换位思考、能够与人合作。我们也将2011年称为“破坏性试验”的一年,通过尽可能的放权使得每一位员能够工独立自主地成长。 媒体:“十二五”以后,一方面国家对房地产实行了严格的调控,另一方面规划又强调了城市化的加速建设,那么经过一年的实际运作后,您认为政策的出台对于建筑行业究竟“是福是祸”? 宋建良:应该是福,从我们公司来看,自调控以后我们的增长率大约在50%,而新的一年里预计还将在2011年基础之上再增长50%。禾泽都林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增长其原因在于对中国城市的研究,了解一座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这次宏观调控后不少开发商倒下了,正是因为缺乏对城市的研究,没有预料到房价的下调,所以它们的倒下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媒体:地产调控以及住宅限购对于设计公司而言是否会产生利润压缩? 宋建良:不会压缩,我们现在大部分是在做和城市有关的设计,从去年下半年起,我们在商业地产上的业务量得到大幅度地增加,而每一个接到的案子中的房地产开发利润都是相当高的。中国的房地产可以说是跨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我能感觉到从这个时期起房地产在有素质有思想的开发商手下将产生很高的利润,而房地产将会由品质地产转为创新地产。现在,中国的经济在转向内需,中国的建设空间依旧非常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加快发展,所以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的利润也不会有任何问题。 媒体:很多人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筑行业如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已不如从前,您怎么看待这种看法?是否在未来,建筑业会由当下的火热渐渐趋于平淡? 宋建良:首先,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是40%多,而最终应该要达到70%以上,这中间30%的差距还是创造了很大的空间。第二,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至今只有13年,从其他国家的经历来看,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至少有30年,可见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仅仅还处于中间靠前的阶段。尽管这段时期过了以后建筑产业可能会缓慢下来,但它仅仅是转向其他方面而已,例如室内设计和改造设计。在禾泽都林,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比重已逐步开始增加了。英国撒切尔夫人曾提出“设计立国”,在日本、德国都有此般思想,而中国至今尚未提出,是不是说明中国目前尚未到达该个时间点呢? 媒体: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工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设计企业进入中国抢占市场,他们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资深的背景、优秀的理念,这些是否会对民营企业造成一定的打击? 宋建良:从禾泽都林来看并没有造成影响。我认为外籍设计师与中国设计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一家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设计事务所应当是中西方建筑师有机合作的。什么是中国建筑?经过研究我发现,首先应当符合东方哲学,其次要有西方艺术,最后再加上国人的现代需求。现在培养中国建筑师的地方大多在工科院校,而这些学校很少有讲文化的课程,所以很可惜80%的建筑师都不懂东方哲学。如果我们的设计师能够拥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那么当西方建筑师进入市场时就可以以东方哲学作为武器战胜他们。禾泽都林之所以在外资事务所大量进军我国时能够扛得住,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对东方哲学的重视以及对未来市场的把握,我们甚至还有这方面的专业顾问。 媒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可否分享一下在上一年以人力为工作重心的基础之上,您对今年有什么样的规划吗? 宋建良:2011年是人力年,而2012年则是品牌年。在10年底我们发现禾泽都林已经能够快速发展,因此对有效人才的需求迫在眉急,而现在人力资源已经完善,那么目标也就转为打响品牌。目前为止,在商业地产设计以及对城市的理解上我们公司正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我们希望通过2012年这个难得的机遇能够使公司得到迅速的发展。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