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
在现代建筑史上,有一位大师,改变了20世纪全球城市的天际线。他是玻璃幕墙的之父,同时也是钢铁建筑结构之父;他在二十世纪初给空间赋予新的概念,将室内室外空间连结一起,打破了旧式西方建筑的形式。他就是密斯·凡德罗——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大师之一。
“魔鬼在细节”——密斯·凡德罗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出生于德国亚琛,于美国芝加哥逝世,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非正式出道的建筑师 童年的时候,密斯小名是路德维希·密斯。青年时,他在父亲的雕塑店里工作,后来搬到柏林加入了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Bruno Paul的工作室。紧接着1908年到1912年间,密斯在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工作室工作了4年,同期还有另一名建筑师——柯布西耶。彼得·贝伦斯的工作影响了密斯对那个年代的设计理论与德国文化是否能够结合的一些初步看法。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遗留的风格。 青年时的密斯已经是一个慎重、沉默的思考者。他发现自己具有一些设计的天份之后,就决定将原先的名字之后,加上了凡德罗姓氏,而舍弃了原先平凡的玛丽亚、蜜夏埃尔等字。值得一提的是,凡德罗这个姓氏的拼写是模仿贵族姓氏的。 改名之后,密斯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业,最开始是为德国的上流阶级设计传统德国建筑以及进行室内设计。当时他非常敬佩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特别是卡尔所惯用的宽广比例、立方体容量般的设计手法,还有散布的、折衷的经典空间配置,这让密斯感觉到这是一个建筑世纪的转折点。 也许很多人都并不知道,实际上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里接触到的那些精美的古建筑。可以说,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无论是在柏林的Bruno Paul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直至现在,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密斯风格追随者还在引申和发展这套理论。 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在密斯·凡德罗启用玻璃幕墙之前,人们对于建筑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砖墙结构,玻璃窗已经是人们能想到的室内跟外界联系的唯一媒介。在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这时候的密斯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出一种兼具古典式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人们把密斯那种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子作为那个时代建筑界的代表。 说到极端简洁风格的体现,就不得不提到玻璃幕墙的首例:范斯沃斯住宅。而说起这栋住宅,里面还有一个建筑史上有趣的小故事。 那是在1950年,女医生范斯沃斯聘请密斯为她设计一座私人小住宅。当时谁也没有想过,这栋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建筑物会在建筑史上名气大发,因为它就是第一个用玻璃作幕墙的房子。从外观上看,整栋建筑晶莹夺目,艳丽非凡,就像安放在草坪上的一个精致绝伦的琉璃装饰品。可惜的是,当时密斯选用的玻璃并不隔热,夏天来临时,骄阳晒得女医生热汗淋漓;当冬天到来,寒气又透过玻璃冷得她直打寒颤。而在万里晴空之时,外面强烈的阳光刺得她目眩难忍,入住不久便生病了。 由于一名单身女孩居住在如此透明的房子里实在不便,而这栋住起来并不舒服的房子造价比原计划超出了85%,最终女医生向法院提出控诉。站在被告席上的密斯不得不为自己的想法尽力辩解,“……当我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我们将永远不能超出那古老的框子,特别是在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今天,人们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结构和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的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要求空间内部的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都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座房子有如此多的缺点,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我愿承担一切损失。”在坐的听众都被他那口若悬河的精辟论断所感染,同时也被他诚实的态度感动,最后女医生主动要求撤回起诉,这场官司就这样不了了之。 但是因为这座住宅的风波,再没有人敢冒风险来请密斯,因为人们不需要可看不可“往”的房子。但密斯并没有因此停下自己追求极简风格的道路,他下了一番苦功,终于找到了一种染色玻璃来代替原来的无色玻璃。经过一番努力和宣传后,1952年他终于再次设计和建造出一幢38层的玻璃幕墙高层大厦——美国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 这幢雄立于纽约曼哈顿区花园街的西格拉姆大厦是一座豪华的办公楼,总高达158米。最特别的是在建筑物底部,除中央电梯用地外,全部留作一个开放的大空间,这样更便于流通,同时使它显得清高,不同凡响。建筑物外形极为简单,仅仅是一个方方整整,直上直下的正六面体。整座大楼按照密斯的一贯主张,采用刚刚发明的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占据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得这栋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而那种让人感到精致夺目的并不是楼里楼外充斥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和内部简约的空间。 昂贵的建材,密斯精心的推敲及施工人员的精确无误的建造使西格拉姆大厦成为纽约最豪华精美的大厦。它实现了密斯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 经典名言:“少就是多” 作为钢铁和玻璃建筑结构之父,密斯提出了“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的建筑理念,这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这个理念同时也影响了全世界。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建筑师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结构技术和新材料被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正巧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就走在了这场变革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无论从室内装饰还是家具,都必须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现在我们已经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想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句话影响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余年了。 “少就是多”,这句话似乎带着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的意味,就像是国画大师画卷上那引人遐想的一处留白。当然,密斯并没有东方人的悠闲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理性。“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又不受结构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精心制作结构。密斯曾经对他的学生这么说:“我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建筑上人们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的多余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更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