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彼得·卡尔索普:寻找打开城市未来之门的钥匙

2013-1-21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74| 评论: 0

简介:1月7日,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北美国际汽车展在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拉开序幕,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了此次车展上国际车企的高度关注。 汽车会毁了中国的未来。对于中国和汽车的炽热恋情,世界著名规划设计 ...

1月7日,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北美国际汽车展在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拉开序幕,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了此次车展上国际车企的高度关注。

“汽车会毁了中国的未来。”对于中国和汽车的“炽热恋情”,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却认为,中国这是在犯和美国同样的错误,这一错误使美国人无法摆脱对他国石油的依赖,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支付的惊人费用,以及想方设法对付长达数十年的城市中心空洞化。

那么,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对汽车的依赖,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究竟什么才是打开中国城市未来之门的密匙?1月9日,媒体就这些问题对彼得·卡尔索普进行了专访。

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彼得·卡尔索普

“中国依靠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会成功”

媒体:汽车的迅猛发展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您却认为汽车对中国的发展不利。

彼得·卡尔索普:9年前有中国记者采访我时,我就是这一观点。我想不管什么事,只要不过度利用就好。但在美国,高达85%的出行都依赖小汽车,这种过度利用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使得中产阶级无力偿付抵押贷款。今天,在美国拥有和使用一辆小汽车的成本每年超过五千美元。如果年收入只有五万美元,那么每年五千美元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一个家庭有两辆或三辆车,养车成本在家庭开支中就占去了很大一块。

媒体:确实,对于中国普通家庭而言,有关汽车的各项支出还是比较可观的。此外,汽车还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彼得·卡尔索普:是的,还有巨大的环境成本、社会成本。汽车似乎使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了,这种现象正在中国出现。人们正在建设的这种把人分隔开来的超级街区,在美国也有。只不过中国分隔的人口密度高,而美国的密度低。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分隔意味着你要去任何地方都得依赖汽车。

几年前,中国城市居民可以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即使现在,很多买不起汽车的人仍然这样出行。但随着汽车拥有率的增长,交通拥堵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

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不可能靠小汽车运转起来,完全不可能。即便在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城市,我们也为此吃尽了苦头,无论怎样还是会堵车。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依靠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会成功。

媒体:您的这一观点,中国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吗?

彼得·卡尔索普:9年前人们对我的观点并不认同,但现在认同度越来越高。中国人认识到,街道上的汽车确实不能再增加了。在北京,由于不能建设足够的道路,政府已经通过年度配额来限制新购汽车的数量了。

中国人必须回归到公交和步行,这有助于城市社区更健康,坦率地说,也会使社区居民更健康。但是,也存在渴望发展汽车工业的反对势力。此外,社会上还存在“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的观念。

“如何避免建设大型商业中心是一大难题”

媒体:您曾提到,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而在世界范围内,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非常适合步行的。那么,中国已经陷入堵车苦恼的大城市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增加车道能缓解拥堵现象吗?

彼得·卡尔索普:增加车道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长安街车道倒是很多,但汽车仍然不能顺利通行。相反,我们发现,很多平行的小街道的结构反而比几条大街的通行效果要好。由此可见,如果能设计一个更智能的街道网络,并将其与复合用途的环境相结合,居民的日常生活就不必走很远的路,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更健康的城市。

媒体:您所说的“复合用途的环境”是指什么?

彼得·卡尔索普:是指居住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因此大家并不需要汽车。不过,现在很多地方建设的超级街区,其用途却是单一的。比如,整个超级街区用来建一座座办公楼,或者建一片片住宅、工业楼宇,全部分隔开来,导致通勤距离越来越长。这正是中国人现在的处境。在这些高密度的单一用途的超级街区,有大量的人需要出行,即便是公共交通也满足不了。看看集中了大量工作岗位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吧,因为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奔向同一个方向,即使有三四条地铁线路,每条仍然人满为患。更健康的模式无疑是将工作岗位分散设置在公交沿线,以便使通勤者朝各个方向出行。

媒体:现有的城市应该怎么办,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重新规划,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彼得·卡尔索普:一些城市正在重新规划和建设,重建的地方都可以而且应该是复合用途的,使当地人出行的目的地近在咫尺。在城市一切重建的地方都应建设新的地铁线路,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一些大型商业中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创建商业中心看起来是在发展经济,似乎很有政绩,然而越是把工作岗位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人们需要面对的交通问题就越大。

重新开发一座城市需要很好地平衡就业与住房的关系。要么重新分配工作地点,要么将新的就业岗位设置在更人性化的住宅围绕的集群中,这样,城市的每个子区域都能实现就业与住房的良好平衡,人们就不必从城市的这一端跑到另一端去上班了。

“许多官员已经意识到摆脱汽车束缚的重要性”

媒体:您提倡步行和骑自行车,但北京汽车数量年年激增,而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数却锐减。在中国,和其实际用途相比,拥有汽车可能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您认为中国如何才能摆脱汽车带来的束缚呢?

彼得·卡尔索普:中国城市的设计,以前是专门迁就汽车,而不是迁就人本身。随着北京修建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和停车场,步行、骑自行车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这些交通方式正在走向衰落。形成这种趋势的根源并不神秘:全是城市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其实,中国居民应该认识到,通过步行或者自行车在城市里穿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健康都非常有利。

媒体:但改变这一切需要政府的认同和推动。

彼得·卡尔索普:其实,中国许多官员,包括最高层的官员在内,已经意识到摆脱汽车束缚的重要性。过去10年,我与中国的规划师和各地方官员进行过无数次面谈,他们都知道很多城市正在走一条与大自然相冲突的发展之路。在2011年的一次访问中,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和几位学者对我说,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促进公共运输和步行社区的建设,是打开中国城市未来之门的密匙。

媒体:仇部长所言恰恰和您一直倡导的理念一致。

彼得·卡尔索普:是的,我在中国各地推介这些观点和计划时,几乎每个人都会立即表示赞同。重庆就是一个显著的案例:当我们阐明利弊得失之后,市长让我们彻底修改他们已经在建的计划。同样的开发和同样的投入可以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毫无疑问,他们似乎更愿意采用能够让人性化和街道活力回归社区的计划。

同样,我认为在大城市空气质量和交通拥堵的影响下,中国人已感到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的时候已经到了。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摆脱现在的僵局,既能解决交通问题,又能重新建立更有生机的社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以短距离通勤,公共交通工具,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优先,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奇怪,但如果不这样的话,中国这些有力的经济引擎——中国的城市——将会逐渐停止运行。

链接

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TOD(公交为导向开发)理念的创始人,美国新城市主义大会创建人以及第一任主席。曾因重新阐释美国城市与郊区发展模式,而被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提名为25名“先进技术先驱”之一。在中国,他曾主持了昆明呈贡和重庆悦来的低碳生态新城规划。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