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地:尝试之后的思考
各种尝试过后,我们又回到了原点,仍然还是面对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倡导继承传统的建筑师不得不承认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是非常困难的,时至今日并没有多少有说服力的作品问世;倡导走国际化之路的建筑师在看到城市中大量出现的平庸的建筑产品和杂乱的城市形象之后,也只好缄口不语。 那么,出路何在?我认为只从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自身去寻找答复是不可能的,这只能使我们无休止地争论下去,只有从更大的范围,从北京的总体规划思路中去探寻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于打破原来的行政中心重叠于旧城的格局,在旧城周围形成多中心集团式的城市结构,从而有效降低旧城的开发强度,为古都风貌的保护和重新整合旧城的形态创造最后的机会。换句话说,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尽可能地避开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朱小地
这个答案看起来很简单,或者说太简单了,有谁愿意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饱受煎熬呢?但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这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存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当中的一个决策性误区,如果否定梁思成和陈占祥方案的原因有多方面,是一个决策失误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可能正在犯着同样的错误。 中关村地区依托大学和中科院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个人电脑为主的专业产业市场,由此也相继产生和正在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功能空间,这种建筑空间必然表现出其特定的建筑形式。应该说该地区已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传统,尽管只有十多年的历史。 但是,当我们认识到要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加大投入,准备建立高科技园时,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中关村,就像我们在建都时期想到旧城那样顺理成章。中关村的成功有当时方方面面的因素,之所以没有成为高科技产业基地也有其方方面面的原因,难道我们非要毁掉中关村昨日的成功,放弃原来成功的各方面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去创造一个新的辉煌吗?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选址确定在亚运比赛场馆和亚运村周围。自然亚运场馆也被确定为主要的场馆之一在奥运会时使用。 但是,去过亚运村的人都会意识到,亚运场馆和亚运村的建设已有多年的时间,随着亚运会的闭幕,亚运场馆和亚运村已经失去了当年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亚运村地区已经完全形成了一个大生活区。而亚运场馆也已成为社区的体育中心,成为社区的一部分,其建设标准和规模,也是与社区的体育中心相符合的。这种现代的健康的新城区以亚运场馆作为其标志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那么,奥运场馆的建设又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对亚运场馆的利用,正如我们在建都时期自然而然地想到旧城一样。亚运场馆的翻新改造不可避免。亚运场馆由于当时时间紧、施工质量粗劣,翻新改造费用并不比新建场馆省钱。这从一方面说,可能是件好事,使得亚运场馆借此提高标准和质量;但从另一方面看,对于整个亚运社区来讲,可能是断送其社区标志的灾难。
在这种人为地将过去与现代,传统与发展搅在一起,“凑合”过日子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建筑师又该如何尝试呢?难道我们就没有能力和魄力,选择一块处女地另辟蹊径,干一番大事业,保留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让传统得以延续,否则从何处去谈保护传统呢?
因此讨论北京城传统与现代矛盾的意义不仅在问题自身而且可以从中探寻使传统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想在这方面国外已有城市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很多建筑师包括与城市建设有关的人士都有机会到过这些城市并留下珍贵的照片悬于自己的办公桌旁。在我们举首欣赏这些图片大发感叹之时,是否可以对照一下我们自己的城市,重新关注传统城市的发展之路呢?愿北京能够抓住并利用好每一次机会,让建筑师能够在清晰的思路下轻松地投入工作。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