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对建筑设计方针内容的解读
我对中国建筑新的创作方针这样的题目做一个汇报。这个题目的提出有两个契机,一个就是中央六中全会提出了要建文化强国,文化强国需要核心的主流价值观念。其次,吴良镛先生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王澍先生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两个奖项带给我们建筑界整体的鼓舞也带来了思考,我们能否对输入的价值观念进行探讨,能否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观进行辐射。在这里的讨论涉及到了很多的前辈和老领导,清华大学在此很有幸能够做辅助性的工作,我简单的做一个汇报。我在这里希望大家来拍砖,请各位专家领导,各位学者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注意每一个方案的两个事情,第一是每一个方案在提出方针的时候用字格式,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第二是这个方案蕴含的意义的元素,有哪些元素是我们要重视,要提出作为首选的,而有些是要排除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张利 第一个方案基本上考虑对我国从50年代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基本方针进行继承和创新,所以格式上完全延用了这种比较中性的表达方式。我们知道经济实用美观与当时的经济社会情况是相符合的,其中蕴含的智慧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我们对一定的词汇进行了调整,还加入了一些词汇以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同时在坚固、适宜、美观、地域和持续,我们考虑了将来对国际宣传和传播的实用性。“坚固”里面包括了安全的意思,但是不仅仅限于安全,也包括对整个建筑的完成度和精致度的要求。 “适宜”是针对我们今天的技术日新月异,同时强调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不是为了铺张浪费而堆砌技术,所以在很多发展国家是经常被谈到的问题。“美观”的含义是建筑审美是为人服务的,面对奢华的时代,我们拒绝浮躁,而是要输入美观。“地域”体现的是对中国特色地方文化的关注,特别是考虑现在比较强势的西方浪潮,对于地域的文化的一种抹煞。吴良镛先生在他整个的精神里提出了“地域主义”。王澍先生也是对于“地域性”的创新,地域性这个词是中性的,而不是狭隘的。“持续”的含义就是可持续,按照我们中国的习惯,把“可”字拿掉就是“持续”,其实就是可持续性。五个中性词汇来对原来的经济、实用、美观进行了一定的延续和变化,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第二个方案,在用词的结构和格式上已经偏向于中国的修辞习惯,八个字的中国字式已经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特点的一种表达。“秉中国文化之精髓,扬节俭实用之美德,集先进技术之精华,展当代中国之风貌”这是分列出来的。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提出这个是核心。特别针对社会存在的奢华、浪费等等我们要扬节俭实用之美德,我们要选择对我们真正有用的东西,迎自然的和谐,对于我国在人和自然关系的解释是有特殊的关注的,因为在西方一般是强调技术对自然的征服,而东方强调的是和谐。基于四句话,我们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肯定可以展当代之风貌。 第三个方案相对来说是偏向中国当代的,四字组成的现代中文词语。“服务生活”涵盖现在中国面临的实用性生活;“民族形式”带有一些挑战色彩;“节能环保”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也是共识的;“时代风貌”也是建筑必须要做到的任务。是偏向现代中国习惯的,贴近大众。所以我们要延续经济、实用、美观,后两个方案偏向中国相对传统语言,对于异域元素的选择也做了考虑。我们做的工作是初步的,供大家进一步讨论的起始,所以希望大家、恳请大家来指正,谢谢。 |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