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人物 行业领袖 查看内容

回顾建筑文化真谛大讨论

2011-12-2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552| 评论: 0

简介:顾孟潮 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建筑学报》原主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久旱的建筑理论园地上,一群中青年建筑师渴望交流的时机,寻求对话的场所,这就是中国建筑文化沙龙的缘起。成立之初沙龙学术活动重点 ...

顾孟潮 中国建筑学会高级建筑师、《建筑学报》原主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久旱的建筑理论园地上,一群中青年建筑师渴望交流的时机,寻求对话的场所,这就是中国建筑文化沙龙的缘起。成立之初沙龙学术活动重点是“新时期、环境、后现代”。沙龙设北京组、上海组、天津组、武汉组等。现有成员30人,顾问是刘开济、陈志华、罗小未,召集人是顾孟潮、王明贤。

沙龙成立以来,学术讨论气氛十分活跃,先后就“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建筑”、“世界住房年和纪念柯布西埃诞辰100周年”、“走向世界的中国当代建筑”等专题进行过学术讨论,还组织评选了八十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开展了“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城市与建筑”为題的征文活动,出版了《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当代建筑文化思潮》、《建筑 社会 文化》等多部有关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的著作。

关于多元的当代建筑文化真谛大讨论是当时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最重要的主题,今天看来都具有典型意义。重温这些或许能引起建筑界更多同好的思考,这应该是对中国当代建筑沙龙成立25周年最好的纪念。

陈志华:有人说,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这话并不确切,应该说建筑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满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系统里的人的需要服务的。人是社会化了的人,建筑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建筑的功能只能是社会功能。建筑创作渗透着大量的社会性问题,这就是建筑社会学肥沃的土壤。

顾孟潮:“建筑设计是灵魂文化”是因为:有什么样的设计便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娱乐、学习、交往环境;有什么样的设计便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国家、民族、城市、居住区、建筑物、建筑小品等的形象。如,长城、北京城、故宫、四合院、天安门、华表……就是中国、中华民族、中国城市、居住区、建筑物、和建筑小品的历史形象。建筑设计和创作是创造什么样的文化的关键问题,因此“设计是灵魂”的提法寓意深刻。

王明贤:文化一词来源于《易经》,“观乎天文以查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现代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同时有它的整体性与历史性,是人类在环境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的复合体。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创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王贵祥:建筑的文化性,在纵横两个方面展示其多样化特征。纵的方面,建筑有时代性的差异;横的方面,建筑有民族性、地区性的差异,透过这种差异,我们看到建筑文化性的主要特征。

王小东: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自己是极力主张在建筑中表现传统的,因为借助传统可以登上一个更高的高度,但我不承认有传统就有风格,无传统就无风格的看法。我承认创造性地继承传统中合理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是必须的,但不是建筑创作形成风格的全部。因为对特定的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做出一个有个性和当地特色的建筑是建筑师的基本功。

罗小未等:历史悠久的中国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众多的哲学流派。但只要认真地审视各流派的基本哲学观念,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对空间的认识这一点上是多么的相似。尽管它们使用了不同的哲学语言,但其核心是一致的:空间是两个对立力量和谐而又动态地共有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相互转化……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更使古代独特的空间意识和审美观念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古典园林艺术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李大夏: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当其达到了谷底或顶峰,都意味着转化的来临。自192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的现代派,至1950年代而达鼎盛,从此面临种种严峻的挑战……1979年,查尔斯·詹克斯的名著《后现代建筑语言》率先提出“后现代”的定义:后现代是一半现代,所指的是现代的社会现实,社会方式、技术、材料和经济特点。所谓另一半的“别的什么”,是指艺术语言上与地方、人群、传统、历史等方面的感应。表现为芸芸众生有能力参与的艺术。

曾昭奋: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建筑师们的态度真是千差万别:张镈凭着传统深厚的根基,搞起旧形式来得心应手,而自成一派;黑川纪章对传统进行理论探索,他的创作实践和现代基本功使他的理论探讨充满活力;贝聿铭明确反对把历史上的东西不分场合地乱用,他认为在高层建筑上不宜搞民族形式。这一点他比我们高明,也是他的经验之谈。

布正伟:中外著名的现代建筑师的实践经验,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培养和提高建筑师的创造力,必须经过两条途径:其一,培养和提高对客观世界的洞察能力。没有这一条就不可能深刻地体察建筑创作中的各种矛盾,更不可能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解决矛盾的独到见解。其二,培养和提高对主观追求的表达能力,就是建筑创作中构思表达和实施表达的能力。没有这一点,主观的追求再美好,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附: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大事记(1986-2011)

1.1986年8月22日,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在北京成立得到解除科学家钱学森、美学家朱荻等贺信表示支持。到会13人:顾问陈志华教授、召集人顾孟潮、王明贤,成员赵冰、赵国文、吕舟、张萍、曾昭奋、肖默、布正伟、刘托、王贵祥等。未能到会的顾问罗小未、刘开济,成员艾定增、李大夏、邹德侬、张在元、李雄飞、李涛、李敏泉、王小东、张百平等发来贺信或贺电。会议通过中国建筑文化沙龙的心愿(即宣言,刊于《中国美术报》、《建筑学报》、《国际建筑师协会会讯》)

2.1987年7月1日,世界建筑节,举办世界建筑节与柯布西耶诞辰100周年今年会,到会数百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3.1988年启动《中国当代建筑优秀作品评选》活动。

4.1989年6月23日,《中国当代建筑优秀作品评选》揭晓,国内多家媒体报道。

5.1989年7月,《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中国建筑评析与展望》二书,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引起良好反响。

6.1989年夏天,意大利共产党《团结报》驻京记者采访和招待沙龙成员顾孟潮、曾昭奋,了解沙龙情况。

7.1989年,与《科技日报》合作发起“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当代建筑”征文活动。

8.1990年《当代建筑文化思潮》,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9.1991年1月,《建筑/社会/文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0.1993年,在浙江省东阳市,与市合办“中国首届建筑评论会”引起较大反响,发现一批新人。

11.1994年10月,与《读书》杂志合办“建筑与文化”学术活动。

12.1995年,与德阳市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首届建筑评论会”。

13.1997年,与《中华建筑报》联合举办以“建筑多元化”为主题的学术活动。

14.1987年,举办关于《建筑沉思录》讨论会。

15.沙龙成员在各地、各单位和社会上的活动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从略)

……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