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5米!这是三峡大坝的高度,站在坝顶极目远眺,大坝的景观远比电视上所看到的更加壮美。
![](data/attachment/portal/201310/15/191101h67770exisso0xki.jpg.thumb.jpg)
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大”是我们在坝区采访时最直观的感受。英国曾有一家电视台拍摄纪录片,在5个国家的7座大水电站取景,最终以三峡大坝为落脚点,片名就叫做《大坝:大,更大,最大》。 然而,三峡大坝自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至今,有关大坝的质疑争论之声也从未间断。记者走进三峡大坝,在一种新的语境下去重新认识、解读它,大坝的价值更加彰显。 “小船坐电梯,大船爬楼梯” 看三峡大坝,最壮观的莫过于看泄洪场景,雷霆万钧的洪流被踩在脚下。 大坝的五级船闸也是“霸气外露”。 双线五级船闸,号称“长江第四峡”,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为建船闸,三峡建设者削平了18座山头,硬是在坚硬无比的花岗岩上,劈出一条道来。船闸上下落差达113米,船舶通过船闸就像翻越一幢40层的楼房。 船从下游驶来,需过大坝上行时,先打开五闸室闸门,船舶进入闸室;关闭下闸门,输水系统充水抬高闸室水位,当水位与四闸室水位齐平时,打开上闸门,船舶就好像爬过一级阶梯。如此上升,直至驶出一闸室,进入高峡平湖。 船舶从上游往下游走,过程正好相反。 “大船爬楼梯,小船坐电梯”。当地人们形象地描绘船舶过大坝的两种方式。“楼梯”是五级船闸,“电梯”则是即将建成的升船机。 兴建三峡工程之前,长江上游大多数通航河道一直处于天然状态,航程艰险。自古就有“川江不夜航”的说法。三峡船闸运行后,通航条件得到改善,长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有这样的一组数据:三峡工程通航后,船闸可通过万吨级船队,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从2003年试通航至今,三峡船闸累计通过货运量6.8亿吨,为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22年来过闸货运量的3.2倍;蓄水后,库区长江干线水上交通事故数量,平均每年较蓄水前减少了约2/3,重大交通事故数约是蓄水前的1/17。 为了降低船舶的运输成本,三峡船闸运行10年间,所有船舶都是免费过闸。 惠及6亿人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除了航运意义,三峡电站有关人士介绍三峡大坝的主要作用就是两句话:“中间泄洪,两边发电”。 这座世界最大水电站,分别位于左、右岸电站和地下电站,共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 其地下电站尤为壮观,就建在三峡大坝右侧的山体,凿出的一个大洞作为地下厂房。站在地下电站厂房内,感觉十分空旷。记者在现场看到,安装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依次排开,一个机组的直径就有22米。据介绍,主厂房面积有足球场大,足有29层楼高。 截至2013年6月底,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6619亿千瓦时,去年的发电量是981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发电的11.4%。同时,三峡工程投入发电以后,相当于22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消耗约5000万吨原煤,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三峡电站发出的电能主要送往重庆、湖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8省两市,是我国“西电东送”和“南北互供”的骨干电源点,惠及人口超过6亿。 生态保护,经常研究不松懈 “高峡出平湖”,真会“神女应无恙”吗? 梳理一下围绕三峡大坝的质疑之声,从建坝设想的起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就一直是核心议题,直到现在仍“余音绕梁”。 记者们在采访时也不例外,甫一见面,就将这些“老问题”抛给了接受采访的三峡工程水利枢纽管理局副局长丁琦华。 丁琦华对此似乎早有准备。“虽然这些都是老话题,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一直都当作新问题,经常研究,丝毫不松懈。” 丁琦华介绍,从对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其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环保部每年都发布《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从监测数据来看,“利大于弊”的论证结论没有变。建库以后,库区干流的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部分污染物指标还有所改善。 丁琦华提到,三峡库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类资源,尤其是对中华鲟生存环境的影响。大坝建成后,阻碍了中华鲟回到上游产卵。目前,主要通过大量人工放流中华鲟来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社会上类似“三峡库区触发汶川地震”的传言,丁琦华介绍,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任何关系。三峡蓄水后,三峡水库沿线设置有24个地震台网遥控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加,但是地震级别并不高,并且地震的频次呈下降趋势。 丁琦华告诉记者:“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是好的,完全可以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