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0日,在河南湖北交界处、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东岸、河南省淅川县九重镇陶岔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水利枢纽工地上,已不见了往日的繁忙。大坝主体工程已然完工并已蓄水,渠首工程计划今年11月全部完工。 所谓渠首工程,即引水工程的水利枢纽,因其位于引水渠道之首,故称渠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完工后,陶岔渠首将成为向中国北方京津冀豫等地区送水的“水龙头”。 根据中线一期工程规划,2014年10月,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将正式供水,全程1276公里,陶岔渠首年平均调水量为95亿立方米,枯水年为65亿~70亿立方米。 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输水能力,陶岔渠首引水规模扩大到年平均调水量为130亿~140亿立方米。除满足受水区范围内京津等大中城市用水外,可兼顾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二期工程将根据受水区的实际需要,在2030年前后开工建设。 要调干净的水,要保证一路上水不能脏。这是南水北调的基本原则。为此,国家先后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区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专门划定了一级和二级水源保护区。根据规划,在2014年中线通水前,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要达到二类,2015年末直接汇入水库的主要支流,其水质不能低于三类。 然而,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丹江口分局提供的信息,目前进入库区的神定河、泗河、犟河、老灌河等河流污染严重,为五类或劣五类水。9月13日,记者在十堰市污水处理厂的神定河出水口处看到,处理完的水排到河中和河内的水形成两种不同的色泽,排出的水清亮,而河道里从上游流来的水是黑水。另外,淅川县城区每年40%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老灌河。由于老灌河污染严重,河水富营养化程度很高,远远就能看到河面上生长出了许多红色藻类植物。 另外,近年来,由于丹江口水库上游雨量减少及用水量增加等因素,库区来水量低于多年平均来水量,有可能导致南水北调的供水量不确定。据权威预测,严重枯水期可能就无水可调。 此外,陶岔渠首水源管理权至今仍是悬念,地方政府、中线水源公司、汉江集团等之间的争夺还在继续。而更高层面,水利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之间的博弈依然没有定案。 明年通水在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水质、水量、水权“三忧”仍待解。
一、水质尚未达标,另有80项标准无法监测
从地图上看,丹江口水库上游大小河流星罗棋布,水库的主要干流是汉江和丹江,此外还有许多支流,如神定河、老灌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浪河等。这些河流的水质直接影响库区的水质。今年6月,媒体曝光淅川县等地境内的河流污染。《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3个月后前往丹江口库区,上述几条河流污染依然严重。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湖北省十堰市的污水主要通过天河、堵河、神定河、犟河、泗河、官山河、剑河等河流进入丹江口水库。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2012 —2013年对丹江口水库16条入库河流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湖北十堰入库河流中,天河、堵河等河流水质大部分时段能达到三类水,官山河、浪河水质次之,神定河、犟河、泗河和剑河水质相对较差,一般为四类,有的甚至为劣五类。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而根据规划,在2014年中线通水前,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要达到二类,2015年末直接汇入水库的主要支流,其水质不能低于三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