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干旱平原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
摘要: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土资源利用特点:内陆干旱区不同于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在气候、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的组成与转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 ...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资源利用与土地荒漠化 内陆干旱平原区水土资源利用特点:内陆干旱区不同于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在气候、土地利用类型、水资源的组成与转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内陆干旱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水资源的竞争十分剧烈。1. 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内陆干旱区的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400~800mm),是主要的产水区。平原区是人类生产生活聚集区,是水资源的消耗区与散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极为干旱。2. 土地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复杂:内陆干旱区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有水便有绿洲。绿洲内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复杂,除人工灌溉的农林牧用地、城市乡村、交通工矿与水利等用地外,尚有自然的洼地、湿地、林草荒地及沙漠戈壁等。例如,塔里木河四源一干绿洲总面积约6100万亩,灌溉面积约188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约1430万亩),只占绿洲总面积的30%,其余主要为自然的荒地植被。由于荒地不断地开发,不少地区水土资源平衡失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3. 水资源组成单一、转化频繁复杂:内陆干旱区盆地的平原绿洲区降水稀少,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来自山区的地表径流。地下水的资源量即地下水的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与转化补给量:天然补给量是指平原绿洲地下水的降水补给和与山区来水不重复的侧渗补给;转化补给量是指平原绿洲内的河道、渠道、田间和水库等的地下水补给量,转化补给量是与地表水资源相重复的。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区的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之和。平原区降水补给量很少、山区侧渗补给量也十分有限,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在水资源总量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内陆干旱区平原绿洲的水资源组成比较单一。 |